玉书金箓纪先贤,野老都无一二传。
石上剜苔寻古刻,岩阴开雪引灵泉。
销沉盛事堪长叹,料理闲情只自怜。
问讯邺侯三万轴,不知埋向若峰前。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古的七言绝句。此诗首联点明题旨,颔联承上启下;颈联承接首联“石上剜苔寻古刻”“岩阴开雪引灵泉”,描绘了一幅清幽雅致的画面,尾联写邺侯三万轴不知埋向何处。全诗语言清新隽永,意境清幽淡远。
【答案】
译文:
山间诸峰高耸入云,先贤事迹用玉书金箓来纪载。野老们没有谁传诵一二,只有石缝中的苔藓和苔藓上的刻文。岩洞深处积雪融化后,引泉水潺潺流出来滋润万物生长。那些曾经兴盛一时的事情令人叹息不已,而整理自己的闲情逸志只能自怜自爱。邺侯三万轴书卷不知埋藏在何处?
赏析:
首联点出题目,表明要吟咏的是一个关于历史、文化的地方,即一个有众多先贤事迹可记可传的名胜古迹。“玉书”是说先贤们的事迹像天上的玉书一样神圣不可磨灭;“金箓”是说先贤们的故事如天庭的金箓一般珍贵难寻。“玉书金箓”在这里既是对邺城的赞美,也是对邺城先贤功绩的高度概括。“先贤”二字是全诗的关键,它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邺城的历史和文化上来。邺城是三国时曹操建都之地,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在此留下足迹。诗人以“玉书”“金箓”为邺城作传,意在赞颂邺城的历史和文化。
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描绘邺城的历史和文化。“野老”是说当地的百姓或平民百姓,“都无一二”是指这些百姓很少了解或知道邺城的历史和文化。“野老”一词是古代对普通百姓的称呼,这里用来表示邺城的平民百姓。“野老”二字既表明了诗人的身份,又表明了诗人对邺城平民百姓的关切。“一二”二字是否定词,表明邺城的历史和文化很少有人去了解或知道。这里的“一二”是数量极少的意思,而不是指一二个人。“一二”一词在这里是强调邺城的历史和文化的罕见性。“无一二”与“皆知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邺城的历史和文化的稀有和珍贵。
颈联承前启后,由邺城的历史文化转向邺城的自然风光。“石上”“岩阴”二字点出了邺城自然风光的所在之处。邺城位于太行山南麓,山上多石,山上有山洞,山洞里长着苔藓。这些苔藓上有古人留下的文字,这些文字就是邺城历史的见证。这些文字是邺城的古迹,也是邺城的历史文物。“剜苔”是说这些苔藓被人们挖掉了,只剩下石头;“开雪”是说这些石头在雪水融化之后露出了地面。这一联是对邺城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是通过对邺城自然风光的描绘来表达邺城历史文化的珍贵和难得。
尾联写邺城历史文化的珍贵难得。“销沉盛事”是说邺城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情已经消失殆尽;“堪长叹”是说这些重要的事情值得人们叹息。“料理闲情”是说人们应该整理自己的心情,因为邺城的历史文化让人感到惋惜。“只自怜”是说人们应该怜惜邺城的历史文化,因为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只自怜”既表现了人们对邺城历史文化的重视,也表达了人们对邺城历史文化的珍重。“问讯”是问候的意思,“三万轴”是说有多少卷书。邺城有很多藏书,不知道它们现在藏在哪里了。这一句既是询问邺城的藏书的情况,又是在表达对邺城历史文化的怀念。
这首诗的主旨在于赞颂邺城的历史和文化。诗人通过赞美邺城的历史和文化来表达对邺城的怀念之情。全诗语言清新隽永,意境清幽淡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