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玉纡朱八座身,重闱列鼎百年亲。
君王孝理先三事,司寇高风动万人。
平法正资于定国,陈情偏奈范纯仁。
中堂问寝馀清夜,还向深山礼北辰。

【注释】

横玉纡朱:指代高官显贵。八座,古代对宰相的称呼。“纡”通“纡”, 意为屈曲。“朱”指朱砂,这里借指红色。

重闱列鼎:形容富贵之家。“重”指重复,多重,多。“闱”指内室,家室。“列鼎”,古代一种食器,上面有两只鼎。“鼎”是古代三足两耳的食器。“列鼎”比喻世代为官。

君王孝理先三事:君王孝顺父母,遵守礼仪,尊重祖先。“孝理”指遵守孝道,遵循礼仪。“先三事”指的是遵守礼、义、廉三种道德规范。

定国:指国家安定。汉文帝刘恒(前180—前157)字恒,景帝刘启长子,母窦太后。他以仁爱为本,宽厚待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因年幼即位,由祖母吕雉摄政,于公元前157年至前141年在位,共13年。文帝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陈情偏奈范纯仁:指代范纯仁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意见。

中堂问寝余清夜:在深夜里询问父母的起居情况。“中堂”指正厅。

还向深山礼北辰:回到深山中祭拜北斗七星。“北辰”指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斗七星能指引方向,所以人们常常用它来象征帝王或神灵。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唐渔石司寇的一首诗作。诗人通过赞美唐渔石司寇的高风亮节,表达了对唐渔石司寇的敬仰之情。

第一句“横玉纡朱八座身”,诗人通过对唐渔石司寇身份地位的描述,展现了唐渔石司寇的尊贵身份和崇高地位。“横玉纡朱”象征着唐渔石司寇的身份尊贵,“八座”则是指唐朝时期的宰相之职,这进一步强调了唐渔石司寇的地位和权力。

第三句“君王孝理先三事”,诗人通过赞美唐渔石司寇的孝顺行为,表达了对唐渔石司寇的尊敬之情。“君王孝理先三事”指的是唐渔石司寇在孝顺父母方面的行为值得赞扬,而“先三事”则是指唐渔石司寇在遵守礼、义、廉三个方面的道德规范方面的表率作用。

第四句“平法正资于定国”,诗人通过赞美唐渔石司寇的法律才能,表达了对唐渔石司寇的敬仰之情。“平法”指的是公正的法律,“定国”则是指国家的安定。这两句诗表明唐渔石司寇具有法律才能和政治智慧,能够为国家的安定做出贡献。

第五句“陈情偏奈范纯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那么就应该像范纯仁那样直言无讳。这里的“陈情”指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偏奈”则是表示应该如此的意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唐渔石司寇直言不讳、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赞赏。

第六句“中堂问寝馀清夜”,诗人通过赞美唐渔石司寇的忠诚和敬业精神,表达了对唐渔石司寇的敬仰之情。这里的“中堂问寝”指的是皇宫内的祭祀仪式,“余清夜”则是指在深夜里进行祭祀活动。这两句诗表明唐渔石司寇忠于职守、勤于政事的精神风貌。

尾联“还向深山礼北辰”,诗人通过赞美唐渔石司寇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表达了对唐渔石司寇的敬仰之情。这里的“还向深山礼北辰”指的是在深山中祭拜北斗七星的行为,象征着唐渔石司寇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整首诗通过赞美唐渔石司寇的高贵身份、孝顺行为、法律才能、直言无讳的精神以及忠于职守、勤于政事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唐渔石司寇的敬仰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士人对于国家、社会、道德和责任的关注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