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宫高起万峰头,曲径幽林不可求。
佛向海中移碧水,人来天上坐朱楼。
垂垂星斗凭阑见,飒飒□云对酒愁。
借取西岩明月影,直依旌旆望扬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宿香山寺》,它描绘了香山寺的壮丽景象和作者在寺庙中的所见所感。

原诗:
禅宫高起万峰头,曲径幽林不可求。
佛向海中移碧水,人来天上坐朱楼。
垂垂星斗凭阑见,飒飒□云对酒愁。
借取西岩明月影,直依旌旆望扬州。

译文:
禅宗寺院高耸入云,仿佛耸立在万座山峰之上,曲折的小路通往幽深的树林,那里无法寻找到。
佛像被移到海上,碧绿的海水被移来供奉,人却像生活在天宫一样坐在华丽的楼阁之中。
星星点点的星光在栏杆外闪烁,风吹着草木发出飒飒的声音,我举杯对着月亮饮酒而感到忧愁。
从西面岩石上借来明亮的月光,沿着旌旗飘扬的方向,眺望远方的扬州。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香山寺的壮丽景象和作者在寺庙中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对寺庙、佛像、楼阁、星斗、风声等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氛围。同时,诗人通过与自然景物的互动,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句“禅宫高起万峰头”,以“禅宫”开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庄严的世界。接着用“高起万峰头”来形容禅宗寺院的高大与宏伟,让人感受到它的威严和神圣。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寺院的建筑特点,也暗示了禅宗的修行理念:追求超越世俗的境界。

接下来“曲径幽林不可求”,通过曲折的小径和幽深的树林,传达出寺庙的隐秘和神秘。这里没有直接描写具体的景致,而是通过“不可求”这一表述,引发读者对寺庙的好奇和向往之情。

第三句“佛向海中移碧水”,以“佛”作为主体,将佛教的教义与大自然的元素相结合。这里的“碧水”象征着佛法的清净与深邃,而“移”字则强调了佛法的无边无际。这一联不仅描绘了佛像与海水的交融,也寓意着佛法的广博与包容。

第四句“人来天上坐朱楼”,以“人”为主角,将人与天上的楼阁相提并论。这既表达了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暗示了人在尘世中的孤独与迷茫。然而,当人们在“朱楼”中时,却能感受到如同置身于天上一般的美好时光。

接下来的两句继续描绘了寺庙中的美景:“垂垂星斗凭阑见,飒飒□云对酒愁。”这两句诗通过对星空和风声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宇宙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无奈。星星点点的星光在阑干外闪烁,飒飒的风声伴随着云彩,诗人举杯对着月亮饮酒而感到忧愁。这种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对人生之苦的感叹相互交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一句“借取西岩明月影,直依旌旆望扬州”,则是诗人在寺庙中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寄托。他借用西岩的明月作为自己的形象,站在旌旗飞扬的队伍中远眺远方的扬州。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展现了他在寺庙中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整首诗通过对香山寺的描绘以及诗人在寺庙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同时,它也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诗人自身的情感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