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客牵萝到石门,老僧分涧引瓠尊。
青山万点浮东海,落日凭阑望不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理解其思想内容;然后逐句分析诗歌的意境、形象、表达技巧及其艺术效果。此题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如“青山万点浮东海”中的“青山”“东海”为意象,“浮”字是动词,形容水势浩大,“东”指太阳,“落日凭阑望不昏”中“凭阑”为动词,表现了诗人登高远眺时的豪迈之情。赏析时注意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

【答案】

译文:

黄参军拉着客人的手来到石门山,老僧分出一条溪流引我饮瓠瓢酒。

那连绵起伏的青山顶连着东海,我倚着栏杆久久不愿离去。

赏析:

首二句写登山过程。黄参军手拉诗人的手登上了石门山,这是一首山水诗。在作者笔下,山水似乎都带上了感情的色彩,显得那么有情有义,生动传神。诗人对友人黄参军的称呼是“上客”,这既是对友人身份的一种尊重,又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亲切与热情。“牵萝”二句写登临目的。攀援而上,来到一处清幽的岩前,只见一位老僧,正在分涧引路,引着诗人去饮酒。诗人对老僧的描写十分细致:“老僧”、“分涧”、“引瓠尊”。其中“老僧”二字,不仅写出了僧人的年岁,而且还表现了他对诗人的热情款待。而“分涧”“引瓠尊”则进一步描绘了一幅清幽雅洁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优美的境界之中。“青山”“东海”两句是全篇最精彩的一句。“青山”既指眼前的青山,又暗指心中的青山。“万点浮东海”一句,将青山比作东海,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山之高峻,水之浩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东”字还暗合了诗人的行程方向。诗人之所以选择登巾子山,是因为这里有一座著名的古寺——禅林寺。据《太平广记》载:“唐咸通间(公元860—874年),僧灵澈自江西至浙江,经闽入浙,过五岭,游罗浮,抵杭州,遂止于钱塘,依佛智院居。”可见,诗人所指的“东”,当是指钱塘江。“青山”“东海”两句,正是诗人由钱塘江联想到庐山的结果。这一联想,不仅表现了诗人开阔胸襟和高超的艺术才能,而且也使这首诗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和升华。“落日凭阑”四句为第二联。这四句写夕阳西下时的情景。此时,诗人正凭栏远眺,久久不愿离去。从诗中可知,诗人登上巾子山已有不少时间了。他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见一片晚霞把天际染成火红色。这时,一阵凉风吹来,使他感到十分惬意。然而,更令人陶醉的是眼前这美丽的景色:天边的红日正慢慢地沉向地平线下。诗人面对这绚丽的晚霞,不禁想起古人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不仅与前面所写的“青山”“东海”相呼应,而且使整首诗达到了高潮。

第三联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青山”“东海”两句是写远景,而“凭阑望不昏”则是写近景。“凭阑”一词表明诗人在高处凭栏远眺。“望”字表明诗人在欣赏眼前美景的同时,也不忘自己的身世之感。“不昏”二字则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充满信心。最后两句是尾联。“凭阑”二句是写诗人久久不忍离去的原因。“凭栏”是凭倚栏杆的意思,“不昏”是说一直到天色变黑也不觉得。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的豪壮情怀和乐观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