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归桑里,谢客营石门。
于世既无竞,努力事田园。
春还理荒秽,良苗应时繁。
岂不念岁丰,天道难预论。
列槿藩草屋,艺蔬备晨飧。
郊居渐成趣,益厌城市喧。
菽水苟无阙,万事奚足言。
【注释】
陶公:即陶渊明。谢客:指东晋诗人谢灵运,他曾隐居山中,世称“谢客”。二首:这是第二首。东郊:指东边郊外。田园:泛指田野和园林。竞:争夺。努力:尽力。荒秽:荒芜。良苗:指禾苗。应时繁:随着季节而茂盛生长。念:顾念。天道难预论:天道变化无常,不可预知。列槿藩(fān):篱笆上的槿花。艺蔬:种蔬菜。备晨飧(sūn):准备好早饭。豆水:以豆汤为食。菽:豆类。苟无阙:假如没有缺失。奚(xī)足言:有什么可说呢?
【赏析】
这两首诗是作者退居田园后写的一组田园诗。第一首写归隐之后的心态。作者把陶渊明和谢灵运并提,表明了自己归隐的决心。第二首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情趣和劳动的辛苦。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都有丰富的文学才华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但两人的性格却截然不同。陶渊明是一个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人,他在官场上混迹多年,却总是无法适应那种尔虞我诈的政治环境,于是毅然选择了退隐。谢灵运则是一个才华横溢、野心勃勃的人,他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却又常常因为权力斗争而陷入困境。两人虽然都曾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最终都选择了离开这个纷扰的世界,回到了田园生活中去。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就点明了主题:“陶公归桑里,谢客营石门。”陶渊明回到自己的家乡去了,而谢灵运则开始经营他的石门别墅。这里既表达了作者对两位诗人的评价,也暗示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接下来,作者又描绘了自己的田园生活:“于世既无竞,努力事田园。”在这个世界上,我已经没有太多的竞争压力了,现在可以尽情地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了。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满足和宁静。
第三句进一步描述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春还理荒秽,良苗应时繁。”春天来了,我可以开始清理那些被遗忘的野草和垃圾了,然后就可以迎接那些生机勃勃的禾苗了。这里的“荒秽”和“良苗”分别代表了作者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状态。通过这两个词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转变和成长。
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田园生活的具体描绘:“岂不念岁丰,天道难预论。”当然会想念丰收的季节啊,可是天意却难以预料啊!这里的“念”“预论”两个词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无奈。
最后几句则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列槿藩草屋,艺蔬备晨飧。”我住在用槿花篱笆围起来的小屋中,每天早晨都会吃到自己做的菜汤。这里的“槿藩”和“艺蔬”分别代表了田园生活的简单和自给自足。通过这些具体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陶渊明的这两首田园诗都是一首完整的诗篇,从开头到结尾都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它们不仅展现了陶渊明的诗歌才华和艺术修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