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山外又东山,意象分明在此间。
化雨年长惭孔孟,春风裾后几曾颜。
谈空说有嗟时谬,识我观心尽日闲。
南北路歧千里别,欲行先与认三关。
【注释】
麻姑峰示诸生:指王守仁的《题麻源三峰图》。
泰山山外又东山,意象分明在此间。
——第一句“东山”,即麻源,在江西泰和县南。此句是诗人对麻源三峰的赞美。
化雨年长惭孔孟,春风裾后几曾颜。
——第二句“孔孟”,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里指代儒家学说。
春风裾后几曾颜:意谓我虽学有所得,但不敢以儒者自居,仍感惭愧。
谈空说有嗟时谬,识我观心尽日闲。
——第三句“空”,佛教哲学中的名词,指无实体性。
识我观心尽日闲:意思是说我是识见自己的人,因此能安于淡泊名利的生活。
“识我”是佛家的用语,意为认识到自我。
南北路歧千里别,欲行先与认三关。
——第四句“南北路歧”是说作者要离开家乡到京城去应考。
欲行先与认三关:指作者在离开之前,要经过三个关口才能到达目的地。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1524年(明代弘治七年),当时王守仁因避母丧而在家闲居,心情郁闷。他在友人处看到一幅麻源三峰图的画卷,十分欣赏,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诗来赞颂它。
首联“东山”,即麻源。王守仁在泰和县东二十里处的麻源,有三座山峰耸立,形如人的耳朵,故称麻源。这是作者为麻源三峰所绘的画像写的序文。“意象分明”四字,概括了作者对画中所描绘的麻源三峰的形象的感受。
颔联是说自己虽然学习了不少知识,但是仍然感到惭愧,没有达到孔子、孟子那样的境界。这里的“孔孟”指的就是儒家的学说。
颈联的意思是说,即使是谈论佛家的“空”和儒家的“有”,也是因为时代的谬误而造成的。“识我”是佛家的用语,意为认识到自我。作者在这里表明了自己对佛家和儒家学说的看法。
作者将要离开家乡去京城应试,所以在离开之前要先通过三个关口,才能到达目的地。这里的“三关”是指作者将要经过的三个地方,分别是江西的赣江、广东的珠江和广西的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