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馀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诗句

1.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馀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 “虽然”:表示转折,引出下文的议论。
  • “长江发源岷山”:指长江发源于岷山。
  • “委蛇七千馀里而始入海”:形容长江蜿蜒曲折地流经七千余里才流入大海。
  • “白涌碧翻”:形容长江水波白色涌动,水面泛起绿色波浪。
  • “六朝之时”:指东晋至南朝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时期。
  • “倚之为天堑”:比喻六朝时长江成为了天然的防线。
  • “今则南北一家”:指现在南北统一,不再有战乱。
  • “视之为安流”:形容现在的长江成为宁静的水流。
  • “无所事乎战争矣”:意思是说现在不需要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了。
  • “果谁之力欤”:问句,表示询问是谁的力量使得现在这样和平。
  • “逢掖之士”:指被朝廷征召的年轻士人。
  • “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指那些努力治理国家的人。
  • “勒诸贞珉”:把这段历史记载刻在石头上作为永久的记忆。
  • “留连光景之辞”,即描写景物的诗词,这里作者选择略去。
  • “皆略而不陈”:所有关于景色的描述都省略不写。
  • “惧亵”:担心过于详细描写会使文章过于繁琐。

译文

虽然,长江发源于岷山,蜿蜒流过七千多里才进入大海,白色的浪花翻滚碧绿的波浪,在六朝的时候,常常把它当作天然的屏障;但现在南北已经是一家,把它当作平静的流水,无需用战争来解决争端。那么,这到底是谁的力量呢?年轻的士人如果登上这座楼,眺望这条江,就应当思考皇帝的德行像天空一样高大难以描述,和神禹疏通河道的伟大功绩同样没有尽头。忠诚于君为国家的心,难道不自然油然而生吗?
我不够聪明,奉旨撰写这篇记,想表达对国家日夜勤政爱民、治理天下的热情,把这些铭记在心中。其他关于描写风景之类的话语,我都省略不谈,恐怕显得轻浮。

赏析

《阅江楼记》是一篇具有深刻政治寓意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长江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反映出作者对于国家统一、和平与治理的深切期望。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展现了一个文人在国家大义面前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