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偶宿禅林,从僧拥炉,旋摘山芋,煨剥入口,味较世中美甚,欣然一饱。因问僧曰:“有为是禅,无为是禅,有无所有,无非所无,是禅乎?”僧曰:“子手执芋是禅,更从何问?”余曰:“何芋是禅?”僧曰:“芋在子手,有耶?无耶?谓有何有?谓无何无?有无相灭,是为真空非空,非非空空无所空,是名曰禅。执空认禅,又著实相,终不悟禅。此非精进力到,得慧根缘,未能顿觉。子喝观芋乎?芋不得火,口不可食,火功不到,此芋犹生。须火到芋熟,方可就齿舌消灭。是从有处归无,芋非火熟,子能生嚼芋乎?芋相终在不灭,手芋嚼尽,谓无非无,无从有来,谓有非有,有从无灭。子手执芋,今著何处?”余时稽首慈尊,禅从言下唤醒。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画》。全诗分为三个部分,每句诗都与雪夜煨芋谈禅的主题紧密相连,通过描述雪夜煨芋的情景,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译文:

  1. 雪夜偶宿禅林,从僧拥炉,旋摘山芋,煨剥入口,味较世中美甚,欣然一饱。
  • 注释:在一个雪夜偶然住在了寺庙里,僧人围着火炉取暖,随手摘下山芋,用火慢慢烤熟后食用,味道比世间的食物美味得多,让人感到非常满足。
  • 译文:在一个雪夜里我偶然留在寺庙中,和尚们围坐在火炉旁取暖,随手摘下山芋,用火慢慢烤熟后食用,其美味胜过世间的食物,让我感到十分满足。
  1. 因问僧曰:“有为是禅,无为是禅,有无所有,无非所无,是禅乎?”僧曰:“子手执芋是禅,更从何问?”
  • 注释:于是我问道:“有为是禅吗?无为是禅吗?有无所有是禅吗?无非所无也是禅吗?”和尚回答道:“你手中的山芋本身就是禅,你还问什么?”
  • 译文:我问和尚说:”‘有为是禅’,‘无为是禅’,‘有无所有’,‘无非所无’,这些都是禅吗?”和尚回答道:”你手上拿的山芋就是禅,你还问什么?”
  1. 余曰:“何芋是禅?”僧曰:“芋在子手,有耶?无耶?谓有何有?谓无何无?有无相灭,是为真空非空,非非空空无所空,是名曰禅。执空认禅,又著实相,终不悟禅。此非精进力到,得慧根缘,未能顿觉。子喝观芋乎?芋不得火,口不可食,火功不到,此芋犹生。须火到芋熟,方可就齿舌消灭。是从有处归无,芋非火熟,子能生嚼芋乎?芋相终在不灭,手芋嚼尽,谓无非无,无从有来,谓有非有,有从无灭。子手执芋,今著何处?”
  • 注释:我说:“这山芋是什么禅呢?”和尚说:“山芋在你手中,它既有也无,它既存在又不存在,这就是‘真空非空’。既然不是虚无空无,也没有绝对的虚空,那么这个状态就叫‘禅’。如果执着于空而认为这就是禅,又拘泥于事物的表象,终究不能领悟真正的禅。这并不是因为你没有付出努力或者没有获得智慧和缘分,而是你没有真正地顿悟。你看这山芋被你看了,它还是存在的。只有在火的作用下它才熟透,然后才能消灭一切。这是从有的地方回到无的地方,但山芋并不因为火的作用而变熟。你现在可以咀嚼山芋了吗?虽然山芋不能直接吃,但它需要经过火的烹饪才能食用,只有当火功达到一定境界时,才能使山芋熟透。所以,从有的地方回到无的地方,并不是指山芋被烧熟了,而是说当你能够生吃山芋的时候,你就已经在无中见有了。当你的手握住山芋的时候,它既是有又是无,既存在又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从有处归无’。你手中的山芋现在在哪里?”
  • 译文:我说:”这个山芋是什么呢?”和尚说:”山芋在你的手中,既有又有、既存在又不存在。这就是’真空非空’。既然不是虚无空无,也没有绝对的虚空,那么这个状态就叫‘禅’。如果执着于空而认为这就是禅,又拘泥于事物的表象,终究不能领悟真正的禅。这并不是因为你没有付出努力或者没有获得智慧和缘分,而是你没有真正地顿悟。你看这山芋被你看了,它还是存在的。只有在火的作用下它才熟透,然后才能消灭一切。这是从有的地方回到无的地方,但山芋并不因为火的作用而变熟。你现在可以咀嚼山芋了吗?虽然山芋不能直接吃,但它需要经过火的烹饪才能食用,只有当火功达到一定境界时,才能使山芋熟透。所以,从有的地方回到无的地方,并不是指山芋被烧熟了,而是说当你能够生吃山芋的时候,你就已经在无中见有了。当你的手握住山芋的时候,它既是有又是无,既存在又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从有处归无’。你手中的山芋现在在哪里?””
  1. 余时稽首慈尊,禅从言下唤醒。
  • 注释:当时我向慈尊行礼致敬,禅宗的智慧就在我的话语下被唤醒了。
  • 译文:当时我向慈尊行礼致敬,就在我说话的过程中禅宗的智慧被唤醒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