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县北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西垂苍壁,俯瞰台矶间,女萝与陵苕轇轕之,赤纷绿骇,曰翠霞屏。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洼,泉冽甚,宜饮鹤,曰饮鹤川。自川导水,为蛇行势,前出石坛下,锵锵作环佩鸣。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又五六步,水左右屈盘,始南逝,曰五折泉。又四十步,从山趾斗折入涧底,水汇为潭。潭左列石为坐,如半月。其上危岩墙峙,飞泉中泻,遇石角激之,泉怒,跃起一二尺,细沫散潭中,点点成晕,真若飞雨之骤至,仰见青天镜净,始悟为泉,曰飞雨洞。洞傍皆山,峭石冠其巅,辽敻幽邃,宜仙人居,曰蕊珠岩。遥望见之,病登陟之劳,无往者。

桃花涧修禊诗序 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所作,描述了浦江县北行二十六里处玄麓山的景色与郑君彦真等人在桃花涧举行修禊活动的情景。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文笔和深邃的内涵而闻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1. 诗人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学者称潜溪先生,浙江金华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被尊为“国朝文臣第一”。其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尤其擅长散文和诗歌,作品多以儒家思想为主题。《桃花涧修禊诗序》便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之一。

  2. 诗歌结构:《桃花涧修禊诗序》共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着桃花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展开。第一部分描述了玄麓山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美景;第二部分叙述了郑君彦真等人在桃花涧举行的修禊活动及其带来的文化氛围;第三部分描绘了桃花涧中水道的曲折和沿途的美景;第四部分则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观来表现修禊活动的情趣与文人雅士的文化追求。

  3. 山水之美:诗中多次提到桃花涧的水系和周边的自然景观。从“桃源”到“桃花涧”,再到“饮鹤川”、“飞雨洞”,每一个景点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这些描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情趣,也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4. 文人雅士的情怀:诗中通过对文人雅士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追求高雅文化生活的精神风貌。修禊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历,更是一种精神的净化和心灵的升华。通过参与这样的文化活动,文人雅士得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从而更好地回归现实生活。

  5.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元末明初。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亦是文化繁荣的时期。宋濂作为当时的重要文化人物,其作品自然受到了时代的烙印。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可以看出《桃花涧修禊诗序》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游记,而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热爱和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艺术追求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