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问道:“何为要钱,不要钱?”菩萨道:“不遵佛法,不敬三宝,强买袈裟、锡杖,定要卖他七千两,这便是要钱;若敬重三宝,见善随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将袈裟、锡杖,情愿送他,与我结个善缘,这便是不要钱。”萧-闻言,倍添春色,知他是个好人,即便下马,与菩萨以礼相见,口称:“大法长老,恕我萧-之罪。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满朝的文武,无不奉行。即今起建水陆大会,这袈裟正好与大都阐陈玄奘法师穿用。我和你入朝见驾去来。”
菩萨欣然从之,拽转步,径进东华门里。黄门官转奏,蒙旨宣至宝殿。见萧-引着两个疥癞僧人,立于阶下,唐王问曰:
“萧-来奏何事?”萧-俯伏阶前道:“臣出了东华门前,偶遇二僧,乃卖袈裟与锡杖者。臣思法师玄奘可着此服,故领僧人启见。”太宗大喜,便问那袈裟价值几何。菩萨与木叉侍立阶下,更不行礼,因问袈裟之价,答道:“袈裟五千两,锡杖二千两。”
诗句
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象化金蝉。
又问道:“何为要钱,不要钱?”
菩萨道:“不遵佛法,不敬三宝,强买袈裟、锡杖,定要卖他七千两,这便是要钱;若敬重三宝,见善随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将袈裟、锡杖,情愿送他,与我结个善缘,这便是不要钱。”
译文
《西游记》第十二回,玄奘法师在观音菩萨的指引下,召集了一次大型的法会。在这一过程中,观音菩萨显现出自己的神像,化身为金蝉,帮助玄奘法师解答疑惑。
观音菩萨询问:“为何需要钱来购买袈裟和锡杖?为何要钱?为何不要钱?”
菩萨解释称,那些不遵守佛法、不敬仰三宝的人会强行购买袈裟和锡杖,并索要高达七千两的高价。然而,对于那些真正尊重佛法、敬仰三宝的人,他们则会愿意赠送这些物品,与他们结下善缘,从而无需支付金钱。
注释
- 玄奘:唐僧,是《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前往印度取经的僧人。
- 观音:即观世音菩萨,佛教中的主要慈悲之神。
- 秉诚建大会:”秉诚”意为持诚信之心,”建大会”意味着建立或举行大规模的集会。
- 观音显象化金蝉:”观音显象”是指观音菩萨显现成象形,”化金蝉”是指观音菩萨化身为金蝉。
- 要钱:指索取钱财。
- 不要钱:指无偿赠送财物。
- 不遵佛法:指违背佛教教义。
- 不敬三宝:指不恭敬佛祖(释迦牟尼)、菩萨和僧众。
- 强买:强迫购买。
- 卖:卖出,出售。
- 七千两:古代货币单位,相当于现代的7000贯铜钱。
- 袈裟:僧人穿的衣服。
- 锡杖:僧人使用的法器,通常用金属制成,顶端有铃。
- 结个善缘:建立良好的关系,通常用于佛教语境中表示通过布施等方式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一个佛教场景,其中观音菩萨以金蝉形象出现,指导玄奘法师如何正确对待佛教教义和世俗财富。观音强调真正的信徒应当尊重佛法、敬畏三宝,而不是仅仅为了物质利益而追求财物。同时,她也提醒玄奘法师不应因贪财而做出违反佛教教义的行为。这段对话展示了观音菩萨的智慧和慈悲,以及她在引导人们遵循正道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