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太宗设午朝,着魏征赍旨,宣玄奘入朝。那法师正聚众登坛,讽经诵偈,一闻有旨,随下坛整衣,与魏征同往见驾。
太宗道:“求证善事,有劳法师,无物酬谢。早间萧-迎着二僧,愿送锦-异宝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今特召法师领去受用。”玄奘叩头谢恩。太宗道:“法师如不弃,可穿上与朕看看。”
长老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君臣个个欣然。诚为如来佛子,你看他: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辉光艳艳满乾坤,结彩纷纷凝宇宙。朗朗明珠上下排,层层金线穿前后。兜罗四面锦沿边,万样稀奇铺绮绣。八宝妆花缚钮丝,金环束领攀绒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玄奘法师大有缘,现前此物堪承受。浑如极乐活罗汉,赛过西方真觉秀。锡杖叮-斗九环,毗卢帽映多丰厚。诚为佛子不虚传,胜似菩提无诈谬。当时文武阶前喝采,太宗喜之不胜,即着法师穿了袈裟,持了宝杖,又赐两队仪从,着多官送出朝门,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里去,就如中状元夸官的一般。这位玄奘再拜谢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你看那长安城里,行商坐贾、公子王孙、墨客文人、大男小女,无不争看夸奖,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来迎。一见他披此袈裟,执此锡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各各归依,侍于左右。玄奘上殿,炷香礼佛,又对众感述圣恩已毕,各归禅座。又不觉红轮西坠,正是那:日落烟迷草树,帝都钟鼓初鸣。叮叮三响断人行,前后御前寂静。上刹辉煌灯火,孤村冷落无声。禅僧入定理残经,正好炼魔养性。
这首诗的原文是《西游记·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以下是诗句、译文和注释:
- 却说太宗设午朝,着魏征赍旨,宣玄奘入朝。那法师正聚众登坛,讽经诵偈,一闻有旨,随下坛整衣,与魏征同往见驾。(“却说”表示接着前面的故事继续讲述;“设午朝”指的是皇帝在中午进行朝廷会议;“着魏征”、“赍旨”是指让魏征带着圣旨;“宣玄奘入朝”是说将玄奘和尚宣请进入朝廷。“那法师……登坛讽经诵偈”描述了玄奘和尚正在聚集众人进行宗教活动;“一闻有旨,随下坛整衣”表明他听到了召见的诏书,立即放下手头上的工作,整理好衣物准备接受召见。)
- 太宗道:“求证善事,有劳法师,无物酬谢。早间萧-迎着二僧,愿送锦-异宝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今特召法师领去受用。”(“太宗道”表示皇帝对玄奘和尚的话做出回应;“求证善事”指的是寻求真理和善事;“有劳法师”表示感谢;“无物酬谢”表示没有礼物作为回报;“早间萧-迎着二僧,愿送锦-异宝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说明了两位僧人(萧-和二僧)为了帮助玄奘和尚修行,特意送上了这件袈裟和九环锡杖;“今特召法师领去受用”表示现在皇帝特别召唤玄奘和尚来接受这些礼物。)
- 玄奘叩头谢恩。太宗道:“法师如不弃,可穿上与朕看看。”(“玄奘叩头谢恩”描述了玄奘和尚向皇帝表达感激之情并下跪行礼;“太宗道”是对皇帝的话做出回应;“法师如不弃,可穿上与朕看看”表示如果玄奘和尚不介意的话,可以穿上这套衣服给皇帝看。)
- 长老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君臣个个欣然。(“长老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描述了玄奘和尚展示自己的衣服给皇帝看;“手持锡杖,侍立阶前”展示了他的仪态;“君臣个个欣然”表达了皇帝和大臣们对玄奘和尚的尊敬和喜悦。)
- 诚为如来佛子,你看他: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辉光艳艳满乾坤,结彩纷纷凝宇宙。(“诚为如来佛子”表示玄奘和尚确实是佛陀的弟子;“你看他: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辉光艳艳满乾坤,结彩纷纷凝宇宙”详细描述了玄奘和尚威严的外表和合适的衣着,其光辉和色彩美丽得仿佛笼罩整个天地和宇宙。)
- 玄奘法师大有缘,现前此物堪承受。浑如极乐活罗汉,赛过西方真觉秀。(“玄奘法师大有缘,现前此物堪承受”意味着玄奘和尚得到了很大的缘分,能够承受这份礼物;“浑如极乐活罗汉,赛过西方真觉秀”形容玄奘和尚就像极乐世界里活着的罗汉一样,甚至超过了佛教中的真正觉悟者。)
- 锡杖叮-斗九环,毗卢帽映多丰厚。(“锡杖叮-斗九环”描绘了玄奘和尚手中的九环锡杖;“毗卢帽映多丰厚”则形容他的帽子装饰精美,显得非常富贵。)
- 诚为佛子不虚传,胜似菩提无诈谬。(“诚为佛子不虚传”表示玄奘和尚确实没有虚假地传播佛法;“胜似菩提无诈谬”进一步强调了他的真诚和正确,胜过了其他追求利益的人。)
- 当时文武阶前喝采,太宗喜之不胜。(“当时文武阶前喝采”指当时的官员们和文人墨客都在为玄奘和尚喝彩;“太宗喜之不胜”表达了太宗皇帝对玄奘和尚的喜爱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
- 即着法师穿了袈裟,持了宝杖,又赐两队仪从,着多官送出朝门,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里去,就如中状元夸官的一般。(“即着法师穿了袈裟,持了宝杖,又赐两队仪从,着多官送出朝门”描述了皇帝为玄奘和尚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让他穿上了华丽的袈裟,手持了珍贵的九环锡杖,并赐予了他的仪仗队和官员护送他离开皇宫。“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里去,就如中状元夸官的一般”比喻皇帝像中了状元一样夸奖玄奘和尚。)
- 那位玄奘再拜谢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那位玄奘再拜谢恩”指的是玄奘和尚向皇帝再次表示感谢;“在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形容他在大街上行走的样子充满活力和热情。)
- 你看那长安城里,行商坐贾、公子王孙、墨客文人、大男小女,无不争看夸奖,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你看那长安城里,行商坐贾、公子王孙、墨客文人、大男小女,无不争看夸奖”描述了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和人们对玄奘和尚的赞誉;“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则是所有人一致称赞玄奘和尚如同活罗汉般神圣不可侵犯,也像活菩萨一般降临人间。)
- 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来迎。一见他披此袈裟,执此锡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各各归依,侍于左右。(“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来迎”表示玄奘和尚终于到达了寺庙;“一见他披此袈裟,执此锡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描绘了寺庙里的僧人看到他穿着袈裟和拿着锡杖后认为他是地藏王转世;“各各归依,侍于左右”则形容所有僧人都围绕着他学习佛法,恭敬地侍奉在他的左右。)
- 玄奘上殿,炷香礼佛,又对众感述圣恩已毕,各归禅座。(“玄奘上殿,炷香礼佛”,描述了玄奘和尚开始进行祭祀佛祖的活动;“又对众感述圣恩已毕”则表示他已经将所有受到的恩惠都一一诉说完毕;“各归禅座”则意味着所有的僧人都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座位上。)
- 又不觉红轮西坠,正是那:日落烟迷草树,帝都钟鼓初鸣。叮叮三响断人行,前后御前寂静。(“又不觉红轮西坠”描述了太阳缓缓西沉的景象;“正是那:日落烟迷草树,帝都钟鼓初鸣”则是对长安城傍晚时分的描述,夕阳下烟雾缭绕着树木,钟声和鼓声在城中响起;“叮叮三响断人行”形象地描绘了清脆的钟声打断了行人的脚步;“前后御前寂静”则形容皇帝和宫廷内一片宁静。)
- 上刹辉煌灯火,孤村冷落无声。(“上刹辉煌灯火”形容寺庙夜晚灯火通明;“孤村冷落无声”则形容远离城市的村庄在夜晚寂静无声。)
- 禅僧入定理残经,正好炼魔养性。(“禅僧入定理残经”表示僧人开始研读和讲授经书;“正好炼魔养性”则意味着他们通过学习佛法来净化心灵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 禅僧入定理残经,正好炼魔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