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菩萨带了木叉,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救苦原身,托了净瓶杨柳。左边是木叉惠岸,执着棍,抖擞精神。

喜的个唐王朝天礼拜,众文武跪地焚香,满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贾,无一人不拜祷道:“好菩萨!好菩萨!”有词为证,但见那:瑞霭散缤纷,祥光护法身。九霄华汉里,现出女真人。那菩萨,头上戴一顶金叶纽,翠花铺,放金光,生锐气的垂珠缨络;

身上穿一领淡淡色,浅浅妆,盘金龙,飞彩凤的结素蓝袍;胸前挂一面对月明,舞清风,杂宝珠,攒翠玉的砌香环-;腰间系一条冰蚕丝,织金边,登彩云,促瑶海的锦绣绒裙;面前又领一个飞东洋,游普世,感恩行孝,黄毛红嘴白鹦哥;手内托着一个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洒青霄,撒大恶,扫开残雾垂杨柳。玉环穿绣扣,金莲足下深。三天许出入,这才是救苦救难观世音。喜的个唐太宗,忘了江山;爱的那文武官,失却朝礼;

诗句:

  1. 那菩萨带了木叉,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救苦原身,托了净瓶杨柳。左边是木叉惠岸,执着棍,抖擞精神。
  • 注释: “那菩萨”指的是观世音菩萨。“带了木叉”表示观音身边有随从,即木叉手,“飞上高台”指观音登上高处。“遂踏祥云”形容观音通过祥云到达高空。“现出救苦原身”是指观音显现出其救苦救难的神圣形象。“托了净瓶杨柳”则是说观音手中持有净瓶和杨柳。
  1. 喜的个唐王朝天礼拜,众文武跪地焚香,满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贾,无一人不拜祷道:“好菩萨!好菩萨!”
  • 注释: “喜的个唐王朝”表示唐太宗非常高兴,“天礼拜”意为向天堂般敬礼。“众文武跪地焚香”描述当时场面,表示对观音的崇敬之情。“满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贾”,说明整个寺庙里的人都在虔诚地祈祷。
  1. 有词为证,但见那:瑞霭散缤纷,祥光护法身。九霄华汉里,现出女真人。
  • 注释: “有词为证”指的是用语言来证明或证实某事。“瑞霭散缤纷,祥光护法身”形容观音显现时,四周云雾缭绕,祥光照耀。“九霄华汉里,现出女真人”描绘观音在九霄之上的神秘场景,出现如女真人般的形象。
  1. 那菩萨,头上戴一顶金叶纽,翠花铺,放金光,生锐气的垂珠缨络;
  • 注释: “那菩萨”指的是观世音菩萨。“头上戴一顶金叶纽”形容她头戴金色装饰的帽子。“翠花铺”可能意味着帽子上有绿色的花纹。“放金光”指帽子上金光闪闪。
  1. 身上穿一领淡淡色,浅浅妆,盘金龙,飞彩凤的结素蓝袍;胸前挂一面对月明,舞清风,杂宝珠,攒翠玉的砌香环-;
  • 注释: “身上穿一领淡淡色,浅浅妆”描述观音穿着朴素而淡雅的衣服。“盘金龙”和“飞彩凤”都是传统服饰中的图案。“胸前挂一面对月明,舞清风”描绘她的装束与动作,仿佛月亮与清风为伴。
  1. 腰间系一条冰蚕丝,织金边,登彩云,促瑶海的锦绣绒裙;面前又领一个飞东洋,游普世,感恩行孝,黄毛红嘴白鹦哥;手内托着一个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洒青霄,撒大恶,扫开残雾垂杨柳。玉环穿绣扣,金莲足下深。三天许出入,这才是救苦救难观世音。
  • 注释: “腰间系一条冰蚕丝”指观音所穿的裙子是用冰蚕丝制成的。“织金边”和“登彩云”形容裙子的装饰精美华丽。“飞东洋,游普世”指观音的行动遍及世界各地。“黄毛红嘴白鹦哥”可能是一只象征慈悲的鹦鹉形象。“手内托着一个施恩济世的宝瓶”指的是观音手持能赐予众生福报的宝瓶。
  1. 喜的个唐太宗,忘了江山;爱的那文武官,失却朝礼;
  • 注释: “喜的个唐太宗”表示唐太宗因为看到观音的出现而非常高兴。“忘了江山”形容他忘记了国家大事。“爱的那文武官”暗指那些关心国事的官员。
  1. 赏析:

此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观音菩萨的崇高形象与神通广大的力量。诗中通过描写观音的各种姿态和行为(如踏祥云、现出救苦原身等),以及她所持宝物的神奇效果(如宝瓶、杨柳),表达了人们对她深深的信仰和尊敬。同时,诗人通过描绘唐太宗及文武百官对观音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展现了一幅和谐、宁静的社会图景,反映了佛教文化对于社会和谐与秩序的积极作用。整体上,这首诗不仅富有诗意,也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宗教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