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看见道:“好!好!好!莲花台儿好送人了!”菩萨道:“悟空,你又说甚么?”行者道:“说甚?说甚?莲台送了人了!”那妖精坐放婰下,终不得你还要哩?”菩萨道:“正要他坐哩。”行者道:“他的身躯小巧,比你还坐得稳当。”菩萨叫:“莫言语,且看法力。”他将杨柳枝往下指定,叫一声“退!”只见那莲台花彩俱无,祥光尽散,原来那妖王坐在刀尖之上。即命木叉:“使降妖杵,把刀柄儿打打去来。”那木叉按下云头,将降魔杵,如筑墙一般,筑了有千百余下。那妖精,穿通两腿刀尖出,血流成汪皮肉开。好怪物,你看他咬着牙,忍着痛,且丢了长枪,用手将刀乱拔。行者却道:“菩萨啊,那怪物不怕痛,还拔刀哩。”菩萨见了,唤上木叉,“且莫伤他生命。”却又把杨柳枝垂下,念声“-”字咒语,那天罡刀都变做倒须钩儿,狼牙一般,莫能褪得。那妖精却才慌了,扳着刀尖,痛声苦告道:“菩萨,我弟子有眼无珠,不识你广大法力。千乞垂慈,饶我性命!再不敢恃恶,愿入法门戒行也。”菩萨闻言,却与二行者、白鹦哥低下金光,到了妖精面前,问道:“你可受吾戒行么?”妖王点头滴泪道:“若饶性命,愿受戒行。”菩萨道:“你可入我门么?”妖王道:“果饶性命,愿入法门。”菩萨道:“既如此,我与你摩顶受戒。”就袖中取出一把金剃头刀儿,近前去,把那怪分顶剃了几刀,剃作一个太山压顶,与他留下三个顶搭,挽起三个窝角揪儿。行者在旁笑道:“这妖精大晦气!弄得不男不女,不知象个甚么东西!”菩萨道:“你今既受我戒,我却也不慢你,称你做善财童子,如何?”
诗句
行者看见道:“好!好!好!莲花台儿好送人了!”
菩萨道:“悟空,你又说甚么?”
行者道:“说甚?说甚?莲台送了人了!”
那妖精坐放婰下,终不得你还要哩?”菩萨道:“正要他坐哩。”
行者道:“他的身躯小巧,比你还坐得稳当。”
菩萨叫:“莫言语,且看法力。”他将杨柳枝往下指定,叫一声“退!”
...
妖王点头滴泪道:“若饶性命,愿受戒行。”
译文
- 孙悟空看见了,高兴地说:“好啊,好啊,好极了!这莲花台可以送给别人了!”
- 观音菩萨问道:“悟空,你又在说什么?”
- 孙悟空说:“说什么?说什么?莲花台已经送给别人了!”
- 那妖怪坐下后,依然不能离开莲花台,因为孙悟空想要它。
- 观音菩萨让孙悟空停止说话,然后展示她的法力。她用杨柳枝指着莲花台,让它消失,并且把刀尖上的妖精打到了刀柄上。
- 木叉使用降妖杵将刀柄打下来,妖精被打得浑身是血,痛苦地挣扎。
- 菩萨看到妖精的痛苦,让木叉不要伤害妖精的生命,而是用杨柳枝变出的倒须钩来阻止妖精拔刀。
- 妖精在疼痛中请求饶命,并表达了愿意皈依佛教的意愿。
- 菩萨询问妖精是否愿意接受她的戒律。如果愿意,她会为妖精摩顶受戒。
- 菩萨从袖子里拿出金剃头刀,剃去了妖精的头顶,留下了一个像泰山压顶的形象。她还给了妖精三件顶戴和三个结子。
- 孙悟空在一旁笑着评论妖精现在的外表,说它既不男性也不女性,看起来像个怪物。
- 菩萨问孙悟空现在妖精是不是可以接受她的戒律,并称他为善财童子。
- 菩萨告诉孙悟空他已经接受了她的戒律,因此称他为善财童子。
注释
- 行者:指孙悟空,一位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著名角色。
- 莲花台儿:象征纯洁、清净之地或修行之地。
- 摩顶:一种宗教仪式,通过剃去头顶的头发以表示悔改和求道的决心。
- 菩萨:指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救苦的象征。
- 恶:这里指妖精作恶的行为。
- 入法门:指加入佛教的修行行列,学习佛法。
- 摩顶受戒:指观音菩萨授予弟子们戒律,通常与剃发和受戒仪式相关。
- 善财童子:在佛教中,善财童子指的是一位拥有大量财富但心向修行的比丘尼。这里的称呼是对孙悟空新身份的比喻。
赏析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这部作品融合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佛教思想。通过对这一经典故事的解析,不仅可以看到孙悟空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转变,还能深刻体会到观音菩萨的智慧和慈悲。这个故事展示了修行者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以及外在世界的影响。此外,故事中的幽默对话和生动描绘也是其魅力所在,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