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妖点头受持,只望饶命。菩萨却用手一指,叫声“退!”撞的一声,天罡刀都脱落尘埃,那童子身躯不损。菩萨叫:“惠岸,你将刀送上天宫,还你父王,莫来接我,先到普陀岩会众诸天等候。”那木叉领命,送刀上界,回海不题。

却说那童子野性不定,见那腿疼处不疼,婰破处不破,头挽了三个揪儿,他走去绰起长枪,望菩萨道:“那里有甚真法力降我!原来是个掩样术法儿!不受甚戒,看枪!”望菩萨劈脸刺来。恨得个行者轮铁棒要打,菩萨只叫:“莫打,我自有惩治。”

却又袖中取出一个金箍儿来道:“这宝贝原是我佛如来赐我往东土寻取经人的金紧禁三个箍儿。紧箍儿,先与你戴了,禁箍儿,收了守山大神,这个金箍儿,未曾舍得与人,今观此怪无礼,与他罢。”好菩萨,将箍儿迎风一幌,叫声“变!”即变作五个箍儿,望童子身上抛了去,喝声“着!”一个套在他头顶上,两个套在他左右手上,两个套在他左右脚上。菩萨道:“悟空,走开些,等我念念《金箍儿咒》。”行者慌了道:“菩萨呀,请你来此降妖,如何却要咒我?”菩萨道:“这篇咒,不是《紧箍儿咒》咒你的,是《金箍儿咒》咒那童子的。”行者却才放心,紧随左右,听得他念咒。菩萨捻着诀,默默的念了几遍,那妖精搓耳柔腮,攒蹄打滚。正是:一句能通遍沙界,广大无边法力深。毕竟不知那童子怎的皈依,且听下回分解——

【诗句】

西游记 · 第四十二回 · 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译文】
那妖魔点头接受了菩萨的教诲和庇护,只是恳求饶命。菩萨却用手一指,轻轻叫了一声“退”,顿时天罡刀都脱落于尘埃,那童子的身躯没有受到损伤。菩萨叫道:“惠岸,你将刀送回天宫,还给你的父王,不要前来接我,我们先到普陀岩与众天众会合。”木叉领命去取回了刀,然后返回大海不再提及此事。

【关键词注释】

  1. 殷勤:恭敬、恳切。
  2. 慈悲:佛教用语,指佛对一切众生的悲悯、爱护。
  3. 缚:束缚、约束。
  4. 惠岸:此处可能是指施法的木叉的名字。
  5. 真法力:真正的力量或本领。
  6. 掩样术法:一种掩饰自己的真实手段。
  7. 无礼:不礼貌。
  8. 紧箍儿:佛教中的一种象征,表示戒律的紧箍。
  9. 禁箍儿:紧箍儿的另一种称呼,意指最严格的约束。
  10. 金箍儿:指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金箍圈。
  11. 咒语:《金箍儿咒》:一种宗教仪式中的咒语。
  12. 沙界:沙漠世界。
  13. 皈依:信仰某种宗教信仰并正式加入。

【赏析】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神话色彩和宗教元素的古典小说,其中蕴含了许多佛教元素。在这个故事中,唐僧师徒四人经过艰难旅程终于来到南海观世音菩萨的住处,请求她的帮助降服妖怪。而这个妖怪就是前面提到的“红孩儿”。

故事开始时,红孩儿因为调皮捣蛋被观音菩萨用金箍儿咒制住了,随后又用言语挑衅唐僧。但唐僧并未发怒,反而对菩萨表示尊敬和感激。这体现了唐僧的善良本性和对佛法的理解。

紧接着,菩萨用金箍儿变出了五个箍儿套在红孩儿身上,让他感受到极大的痛苦。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观音菩萨的威力,也反映了红孩儿内心的恐慌和无助。

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为弟子,皈依佛法。这一转变象征着他从一个顽童成长为一个有信仰的人。这也反映了观音菩萨以慈悲为本,教化恶人回归正道的精神。

整个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佛教元素,展现了佛教对于善恶因果、修行成佛等主题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同时,它也传达了作者对于人性、道德和宗教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