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此四人分吃那饭,那饭热气腾腾的。行者道:「这饭多时了,却怎么还热?」土地跪下道:「是小神知大圣功完,才自热来伺候。」须臾饭毕,收拾了钵盂,辞了土地、山神,那师父才攀鞍上马,过了高山。正是:涤虑洗心皈正觉,餐风宿水向西行。

行够多时,又值早春天气。听了些:

紫燕呢喃,黄鹂睍睆。紫燕呢喃香嘴困,黄鹂睍睆巧音频。满地落红如布锦,遍山发翠似堆茵。岭上青梅结豆,崖前古柏留云。野润烟光淡,沙暄日色曛。几处园林花放蕊,阳回大地柳芽新。

正行处,忽遇一道小河,澄澄清水,湛湛寒波。唐长老勒过马观看,远见河那边有柳阴垂碧,微露著茅屋几椽。行者遥指那厢道:「那里人家,一定是摆渡的。」三藏道:「我见那厢也似这般,却不见船只,未敢开言。」八戒旋下行李,厉声高叫道:「摆渡的,撑船过来。」连叫几遍,只见那柳阴里面,咿咿哑哑的撑出一只船儿,不多时,相近这岸。师徒们仔细看了那船儿,真个是:

诗句:
遂此四人分吃那饭,那饭热气腾腾的。行者道:「这饭多时了,却怎么还热?」土地跪下道:「是小神知大圣功完,才自热来伺候。」须臾饭毕,收拾了钵盂,辞了土地、山神,那师父才攀鞍上马,过了高山。正是:涤虑洗心皈正觉,餐风宿水向西行。
行够多时,又值早春天气。听了些:
紫燕呢喃,黄鹂睍睆。紫燕呢喃香嘴困,黄鹂睍睆巧音频。满地落红如布锦,遍山发翠似堆茵。岭上青梅结豆,崖前古柏留云。野润烟光淡,沙暄日色曛。几处园林花放蕊,阳回大地柳芽新。
正行处,忽遇一道小河,澄澄清水,湛湛寒波。唐长老勒过马观看,远见河那边有柳阴垂碧,微露著茅屋几椽。行者遥指那厢道:「那里人家,一定是摆渡的。」三藏道:「我见那厢也似这般,却不见船只,未敢开言。」八戒旋下行李,厉声高叫道:「摆渡的,撑船过来。」连叫几遍,只见那柳阴里面,咿咿哑哑的撑出一只船儿,不多时,相近这岸。师徒们仔细看了那船儿,真个是:

译文:
于是四人便分吃了那饭,那饭菜热气腾腾的。孙悟空问道:“这饭已经很长时间了,为什么还会这么热?”土地恭敬地跪下说:“是因为小神知道您功德圆满完成,特地用您的余温来煮饭。”不一会儿吃完饭后,他们收拾好钵盂,告别了土地和山神。唐僧这才上了马,继续前行越过了高山。正当他们这样行走的时候,又遇到了春天的景象。他们听到了一些声音:
紫燕呢喃着细语,黄鹂鸣叫着清脆悦耳。紫燕呢喃着细语,好像在抱怨饥饿;黄鹂鸣叫着清脆悦耳,好像在赞美春天的美好。地上落满了红色的花瓣,如同美丽的地毯;山上覆盖着绿色的树木,就像铺开的绿毯。山顶上的梅花正在开花,崖边的老柏树依然留有云朵的痕迹。远处的野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沙滩上太阳的光芒有些昏暗。四处的园林中花朵已经开始绽放,阳光照耀下的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正当他们行走的时候,突然遇到了一条小河。这条清澈的小河里,寒波滚滚。唐僧示意停下来观看,看到对岸有一片柳树荫蔽着的绿荫,隐约可见几间茅屋的轮廓。孙悟空指着那片柳树荫说道:“那边应该是个摆渡的地方。”唐僧和猪八戒商量了一下后,就大声喊道:“摆渡的,快撑船过来!”连续呼唤了几次之后,只见柳荫里传来咿咿呀呀的声音,一艘小船缓缓地划了过来。不多时,小船靠近岸边,师徒们仔细端详了那艘小船,真的是:

注释:
遂此四人(于是)—— 四个和尚开始吃饭。
禅主—— 禅宗大师。
吞餐—— 吞下饭菜的意思。
怀鬼孕—— 肚子里怀着妖魔鬼怪。
黄婆—— 指土地神或山神。
运水—— 指挑水。
解邪胎——帮助胎儿解除邪恶。
热了才自热来伺候—— 小神因知道大圣功成,所以特地用他的余温来煮饭。
饭—— 食物。
紫燕呢喃—— 紫色的燕子在低语。
香嘴困—— 形容嘴巴里充满了食物。
巧音频—— 美妙动听的声音。
满地落红如布锦—— 到处都是落下来的红色花瓣,如同绣制的锦缎。
堆茵—— 堆积起来的绿草。
青梅—— 青色的梅子。
古柏—— 古老的柏树。
留云—— 留下云雾。
野润烟光淡—— 野外的景色清新宜人。
沙暄日色曛—— 沙漠中的太阳光线柔和而昏暗。
几处园林花放蕊—— 几个园林中花朵已经盛开。
阳回—— 太阳重新回到了天空中。
柳芽新—— 柳树发芽了新的枝条。
遇—— 遇到、碰到。
摆渡的—— 摆渡的人、水手。
撑船过来—— 撑起船桨过来。
咿咿哑哑—— 发出咿咿呀呀的叫声。
柳阴垂碧—— 柳树荫下绿意盎然。
茅屋—— 简陋的小屋。
柳树荫—— 柳树形成的阴凉之地。
唐长老—— 唐僧的尊称。
勒过马—— 勒紧缰绳让马停下。
柳阴垂碧—— 柳树的树荫下覆盖着绿色。
微露著茅屋几椽—— 似乎能看见茅草屋顶有几根露出来。
行者遥指那厢—— 孙悟空指着那个方向。
摆渡的—— 摆渡的人。
撑船过来—— 撑起船桨过来。
真个是—— 确实如此。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在旅途中遇到的一个场景。诗中通过描绘景物、动作和声音,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自然美景,同时也表现了师徒们的心情和感受。特别是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现了师徒们的交流和互动,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入微,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和大自然的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