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佛合掌道:“观音尊者,你看那两个行者,谁是真假?”菩萨道:“前日在弟子荒境,委不能辨。他又至天宫地府,亦俱难认,特来拜告如来,千万与他辨明辨明。”如来笑道:“汝等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菩萨又请示周天种类,如来才道:“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菩萨道:“敢问是那四猴?”如来道:“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陰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那猕猴闻得如来说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如来见他走时,即令大众下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观音、木叉,一齐围绕。孙大圣也要上前,如来道:“悟空休动手,待我与你擒他。”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大众不知,以为走了,如来笑云:“大众休言,妖精未走,见在我这钵盂之下。”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如来不忍,道声:

诗句原文:
我佛合掌道:“观音尊者,你看那两个行者,谁是真假?”菩萨道:“前日在弟子荒境,委不能辨。他又至天宫地府,亦俱难认,特来拜告如来,千万与他辨明辨明。”

译文:
我佛合掌问道:“观音尊者,您看这两个行者,谁是真的?谁是假的?”菩萨回答道:“前几天在弟子的荒漠之地,我无法分辨他们。后来他们又到了天宫和地府,我也难以辨认,特地前来向如来请求,请他一定要给他们辨别清楚辨别清楚。”

注释:

  1. “我佛”指的是佛教中的佛陀,即释迦牟尼佛。
  2. “合掌”是一种佛教徒行礼的方式,两手相合,表示恭敬。
  3. “观音尊者”是对观音菩萨的尊称。
  4. “荒境”通常指偏远、荒凉的地方,此处可能指的是一个没有明显特征的地方,用以形容菩萨分辨两者困难的情境。
  5. “委不能辨”意思是无法分辨或判断。
  6. “天宫地府”是佛教中的两个地方,分别代表天界和地狱。
  7. “拜告”是指向某人请求或请示。
  8. “千万”表示非常希望的意思。
  9. “辨明辨明”意为清楚地分辨清楚。
  10. “周天”在佛教中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与众生,这里泛指整个宇宙。
  11. “五仙”、“五虫”等都是对各种生物和神灵的统称。
  12. “灵明石猴”、“赤尻马猴”、“通臂猿猴”、“六耳猕猴”是四个不同特性的猴子,分别代表了孙悟空的不同形态。
  13. “不入十类之种”意味着不属于传统的十类分类体系,即不属于天地神人鬼、蠃鳞毛羽昆等分类。
  14. “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表明这个六耳猕猴拥有极高的智慧和神通。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佛教中关于辨识真伪的哲学思考。观音菩萨与如来佛的对话,探讨了孙悟空的真实身份问题。诗中提到的“五仙”、“五虫”等概念,以及“灵明石猴”、“赤尻马猴”、“通臂猿猴”、“六耳猕猴”等名称,都反映了佛教对于世界和生命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六耳猕猴”这一形象,不仅体现了孙悟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反映了佛教对于万物本质的理解——所有生灵皆有其特殊之处,不应被简单归类。此外,诗中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如对于变化无常的理解以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整首诗既展现了佛教的智慧,也传达了对世界的深刻洞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