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才生动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但凭洗涤无尘垢,也用收拴有琢磨。

扫退万缘归寂灭,荡除千怪莫蹉跎。管教跳出樊笼套,行满飞升上大罗。

话说孙大圣用尽心机,请如来收了众怪,解脱三藏师徒之难,离狮驼城西行。又经数月,早值冬天,但见那——

岭梅将破玉,池水渐成冰。红叶俱飘落,青松色更新。

淡云飞欲雪,枯草伏山平。满目寒光迥,阴阴透骨泠。

师徒们冲寒冒冷,宿雨餐风,正行间,又见一座城池。三藏问道:“悟空,那厢又是什么所在?”行者道:“到跟前自知,若是西邸王位,须要倒换关文;若是府州县,径过。”师徒言语未毕,早至城门之外。三藏下马,一行四众进了月城,见一个老军,在向阳墙下,偎风而睡。行者近前摇他一下,叫声:“长官。”那老军猛然惊觉,麻麻糊糊的睁开眼,看见行者,连忙跪下磕头,叫:“爷爷!”行者道:“你休胡惊作怪,我又不是什么恶神,你叫爷爷怎的!”老军磕头道:“你是雷公爷爷!”行者道:“胡说!吾乃东土去西天取经的僧人。适才到此,不知地名,问你一声的。”那老军闻言,却才正了心,打个呵欠,爬起来,伸伸腰道:“长老,长老,恕小人之罪。此处地方,原唤比丘国,今改作小子城。”行者道:“国中有帝王否?”老军道:“有,有,有!”行者却转身对唐僧道:“师父,此处原是比丘国,今改小子城。但不知改名之意何故也。”唐僧疑惑道:“既云比丘,又何云小子?”八戒道:“想是比丘王崩了,新立王位的是个小子,故名小子城。”唐僧道:“无此理,无此理!我们且进去,到街坊上再问。”沙僧道:“正是,那老军一则不知,二则被大哥唬得胡说,且入城去询问。”又入三层门里,到通衢大市观看,倒也衣冠济楚,人物清秀。但见那——

【诗句】
比丘怜子遣阴神,金殿识魔谈道德。
一念才生动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
但凭洗涤无尘垢,也用收拴有琢磨。
扫退万缘归寂灭,荡除千怪莫蹉跎。
管教跳出樊笼套,行满飞升上大罗。

【译文】
比丘怜悯子,派遣阴神;在金殿中识别妖魔,讨论道德。
一旦心生念头,便能引发无数的妖魔出现,修行最艰难的事情也无法阻止!
只要能够洗净内心的尘埃污垢,也能够像磨刀石一样磨练自己。
扫退所有的欲望,回归寂静的灭绝之中,消除所有的邪恶,不要拖延。
一定要摆脱束缚,达到完美的境地,飞升至最高的仙界。

【注释】

  1. 比丘 - 佛教中的出家人,这里指代行者孙悟空。
  2. 怜子 - 对子的保护或关爱,可能指孙悟空对三藏等弟子的关怀。
  3. 遣阴神 - 派遣阴间的神灵,可能是孙悟空为了帮助唐僧解决困难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4. 金殿 - 指佛祖所在的地方,即灵山。
  5. 识魔 - 辨别妖魔的意思,表明孙悟空的智慧和能力。
  6. 一念才生动百魔 - 每一个小小的念头都能引起百种妖魔的出现,形容孙悟空的神通广大。
  7. 修持最苦奈他何 - 修行的过程最为艰辛,但是无法阻挡其前行。
  8. 洗脱无尘垢 - 清除心中杂念,保持清净。
  9. **收拴” - 控制、约束的意思,这里指修炼自我,不被外界所干扰。
  10. 扫退万缘 - 扫除一切欲望和诱惑。
  11. 寂灭 - 指心灵的平静与超然,没有烦恼和纷扰。
  12. 荡除千怪 - 除去心中的恶念和杂念。
  13. 莫蹉跎 - 不要拖延,要迅速行动。
  14. 樊笼套 - 束缚人的枷锁或者圈套,这里比喻困境和束缚。
  15. 上大罗 - 到达最高的境界,大罗天是佛教中的高级境界之一,象征无上的荣耀和智慧。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孙悟空的一系列神奇动作与智慧,展现了他的非凡能力和慈悲心肠。诗中描绘了孙悟空在帮助唐僧取经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挑战,以及他如何克服困难、化解妖魔、净化心灵,最终实现自己的修行目标。整首诗充满了神话色彩和哲理思考,既表现了作者对经典故事的传承和发扬,也体现了对人性、修行、道德和宇宙法则的深刻理解和探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