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初判陶钅容铁,大禹神人亲所设。湖海江河浅共深,曾将此棒知之切。开山治水太平时,流落东洋镇海阙。日久年深放彩霞,能消能长能光洁。老孙有分取将来,变化无方随口诀。要大弥于宇宙间,要小却似针儿节。棒名如意号金箍,天上人间称一绝。重该一万三千五百斤,或粗或细能生灭。也曾助我闹天宫,也曾随我攻地阙。伏虎降龙处处通,炼魔荡怪方方彻。举头一指太阳昏,天地鬼神皆胆怯。混沌仙传到至今,原来不是凡间铁。”

那王子听言,个个顶礼不尽。三个向前重重拜礼,虔心求授。行者道:“你三人不知学那般武艺。”王子道:“愿使棍的就学棍,惯使钯的就学钯,爱用杖的就学杖。”行者笑道:“教便也容易,只是你等无力量,使不得我们的兵器,恐学之不精,如画虎不成反类狗也。古人云,教训不严师之惰,学问无成子之罪。汝等既有诚心,可去焚香来拜了天地,我先传你些神力,然后可授武艺。”三个小王子闻言,满心欢喜,即便亲抬香案,沐手焚香,朝天礼拜。拜毕请师传法。行者转下身来,对唐僧行礼道:“告尊师,恕弟子之罪。自当年在两界山蒙师父大德救脱弟子,秉教沙门,一向西来,虽不曾重报师恩,却也曾渡水登山,竭尽心力。今来佛国之乡,幸遇贤王三子,投拜我等,欲学武艺。彼既为我等之徒弟,即为我师之徒孙也。谨禀过我师,庶好传授。”三藏十分大喜。八戒、沙僧见行者行礼,也那转身朝三藏磕头道:“师父,我等愚鲁,拙口钝腮,不会说话,望师父高坐法位,也让我两个各招个徒弟耍耍,也是西方路上之忆念。”三藏俱欣然允之。

诗句

鸿蒙初判,陶镕铁,大禹神人亲所设。
湖海江河浅共深,曾将此棒知之切。
开山治水太平时,流落东洋镇海阙。
日久年深放彩霞,能消能长能光洁。
老孙有分取将来,变化无方随口诀。
要大弥于宇宙间,要小却似针儿节。
棒名如意号金箍,天上人间称一绝。
重该一万三千五百斤,或粗或细能生灭。
也曾助我闹天宫,也曾随我攻地阙。
伏虎降龙处处通,炼魔荡怪方方彻。
举头一指太阳昏,天地鬼神皆胆怯。
混沌仙传到至今,原来不是凡间铁。

译文

鸿蒙初开时,大地由陶土和铁构成。伟大的夏禹是神和人的化身,他亲自创造了这两样东西。大海、湖泊、江河、海洋都各有深浅,我曾经用这棒槌深刻地理解了它。在天下太平的时候,我曾流落在东洋,被镇压住海面。随着岁月的推移,我学会了如何让彩云消散和增长,变得更加洁白光亮。我有这个能力,可以随意变化,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大小。我的法宝名为“如意金箍”,被誉为天上地下独一无二的宝物。重量可达一万三千五百斤,无论是粗是细都能产生力量并消灭敌人。曾经帮助我对抗天宫,也跟随我攻打地界。在战斗中我能够伏住猛虎,也能降伏龙王,处处都能通达。我使用法术能让太阳昏黄,使天地鬼神都害怕。从混沌中诞生到现在,原来并非普通的铁器。

那三位王子听了这些话,个个都恭敬地行礼。他们向前深深行礼,诚心诚意请求传授武艺。孙悟空笑道:“教你们武艺容易,但是你们缺乏力气,可能无法驾驭我们的兵器,恐怕学得不精,甚至不如画老虎反而成了狗。”古人说,教育严厉的老师懒惰,学问不成就罪过。既然你们有了诚意,可以去焚香拜天地,我会先传授给你们一些神奇的力量,然后再教授武艺。”三位小王子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抬起香案,洗手焚香,朝天礼拜。拜完请师傅传法。孙悟空转向唐僧行礼道:“告尊师,恕弟子之罪。自从当年在两界山蒙师父大德救脱弟子,秉教沙门,一直向西行来,虽然不曾报答您的恩情,但也曾经渡水登山,竭尽心力。现在来到佛国,遇见贤王的三位子嗣,前来投拜我等为师,想要学习武艺。他们既成为我等徒弟,也是我的徒孙。谨禀过我师傅,希望好生传授。”三藏十分喜悦。八戒、沙僧见孙悟空行礼,也转身朝三藏磕头道:“师父,我们愚鲁迟钝,不会说话,希望师傅高坐法位,也让我们俩各自招个徒弟玩玩,也算是西行路上的回忆。”三藏都欣然同意。

注释及赏析

  • 诗句: 描述了从远古时期开始,大地是由陶土和铁构成。通过描述自然景观的变化(如湖泊、江河、海洋),以及个人经历的故事(如开山治水),展示了一个英雄的成长过程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感慨。
  • 译文: 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保留了原诗的意思和韵味。
  • 关键词注释: “鸿蒙初判”指的是宇宙形成之初的状态;”陶镕铁”和”大禹神人亲所设”则体现了古代对自然元素的崇敬及其与神的联系;”湖海江河浅深”则形象地描绘了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深刻的敬畏之情和对英雄成长历程的感慨。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通过对比和比喻,展现了作者的才思敏捷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