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才教三个王子就于暴纱亭后,静室之间,画了罡斗,教三人都俯伏在内,一个个瞑目宁神。这里却暗暗念动真言,诵动咒语,将仙气吹入他三人心腹之中,把元神收归本舍,传与口诀,各授得万千之膂力,运添了火候,却象个脱胎换骨之法。运遍了子午周天,那三个小王子,方才苏醒,一齐爬将起来,抹抹脸,精神抖擞,一个个骨壮筋强——大王子就拿得金箍棒,二王子就轮得九齿钯,三王子就举得降妖杖。老王见了欢喜不胜,又排素宴,启谢他师徒四众。就在筵前各传各授:学棍的演棍,学钯的演钯,学杖的演杖。虽然打几个转身,丢几般解数,终是有些着力,走一路,便喘气嘘嘘,不能耐久;盖他那兵器都有变化,其进退攻扬,随消随长,皆有变化自然之妙,此等终是凡夫,岂能以遽及也?当日散了筵宴。
【诗句】
《西游记》第八十八回 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母授门人(此句为引用,非原诗)
【译文】
行者才教三个王子就于暴纱亭后,静室之间,画了罡斗,教三人都俯伏在内,一个个瞑目宁神。这里却暗暗念动真言,诵动咒语,将仙气吹入他三人心腹之中,把元神收归本舍,传与口诀,各授得万千之膂力,运添了火候,却象个脱胎换骨之法。运遍了子午周天,那三个小王子,方才苏醒,一齐爬将起来,抹抹脸,精神抖擞,一个个骨壮筋强——大王子就拿得金箍棒,二王子就轮得九齿钯,三王子就举得降妖杖。老王见了欢喜不胜,又排素宴,启谢他师徒四众。就在筵前各传各授:学棍的演棍,学钯的演钯,学杖的演杖。虽然打几个转身,丢几般解数,终是有些着力,走一路,便喘气嘘嘘,不能耐久;盖他那兵器都有变化,其进退攻扬,随消随长,皆有变化自然之妙,此等终是凡夫,岂能以遽及也?当日散了筵宴。
【注释】
- 行者: 孙悟空
- 暴纱亭: 指唐僧师徒四人居住的寺庙,位于山中
- 静室: 佛教修行场所,用于修炼
- 罡斗: 道教术语,指天地间的正气
- 内: 指内心、内部
- 瞑目宁神: 闭上眼睛平静心神
- 真言: 佛教咒语
- 仙气: 指佛家所说的神圣之气
- 元神: 指灵魂,佛教用语
- 子午周天: 古代星宿名位之一,代表时间,此处指一周天的时间
- 脱胎换骨: 指彻底改变,彻底蜕变
- 素宴: 简朴的宴会
- 口诀: 口授的秘诀或方法
- 万馀之膂力: 形容力量极大
- 子午周天: 古代星宿名位之一,代表时间,此处指一周天的时间
- 脱胎换骨: 指彻底改变,彻底蜕变
- 素宴: 简朴的宴会
- 口诀: 口授的秘诀或方法
【赏析】
这首诗出自《西游记》第八十八回“禅到玉华施法会心猿木母授门人”,描述了孙悟空教导三个王子使用武器的方法。诗中通过描绘孙悟空在暴纱亭后的静室中进行法术传授的场景,展现了他运用神通变化和教化弟子的能力。诗中使用了大量的佛教术语和道教元素,如“真言”、“仙气”、“子午周天”等,体现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想象空间。此外,诗中还通过描写弟子们学习武术的过程,展示了修行和武艺训练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反映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注重道德修养和武功培养的传统。整体上,这首诗不仅富有诗意,而且富含哲理,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