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闻言,称赞不已,又问:“远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三藏道:“总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途中未曾记数,只知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岭,遇林不小,遇水宽洪。还经几座国王,俱有照验印信。”叫:“徒弟,将通关文牒取上来,对主公缴纳。”当时递上。太宗看了,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给。太宗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早有当驾官请宴,即下殿携手而行,又问:“高徒能礼貌乎?”三藏道:“小徒俱是山村旷野之妖身,未谙中华圣朝之礼数,万望主公赦罪。”太宗笑道:“不罪他,不罪他,都同请东阁赴宴去也。”三藏又谢了恩,招呼他三众,都到阁内观看。果是中华大国,比寻常不同。你看那——
诗句
唐太宗闻言,称赞不已,又问:“远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三藏道:“总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途中未曾记数,只知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岭,遇林不小,遇水宽洪。还经几座国王,俱有照验印信。”叫:“徒弟,将通关文牒取上来,对主公缴纳。”当时递上。太宗看了,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给。太宗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译文
唐太宗听了,赞叹不已,接着问道:“你从西方长途跋涉而来,究竟走了多远的路呢?”唐僧答道:“我根据菩萨的教导,认为路程有十万八千里那么遥远。实际上在旅途中没有详细计算过,但经过的地方共有十四个季节的变化,每天都经历高山和河流等自然景观,还曾途经多个国家,都得到了相应的验证印章。”说完,唐僧让徒弟们将过关文书呈上给皇帝检查。太宗接过文书后,看了看日期,原来是贞观十三年的九月初一。太宗笑着对唐僧说:“你辛苦地远赴西方,现在已经是贞观二十七年了。”文书上盖有八个国家的印章: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女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驼国有印,比丘国有印,灭法国有印;此外还有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的印章。太宗看完之后,收起文书。
注释
- 唐太宗:唐朝第三位皇帝,即贞观帝李世民。
- 西游记第一百回·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这是《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描述唐僧师徒回到长安后的经历。
- 总记菩萨之言:唐僧一直牢记菩萨的话语。
- 有十万八千里之远:指从印度到中国的旅程非常遥远。
- 一十四遍寒暑:形容路途遥远,经历了多次的季节变化。
- 日日山,日日岭:每天面对不同的山脉和山峰。
- 遇林不小,遇水宽洪:在森林和水域中遇到的环境都非常宽阔。
- 又经几座国王:途中还曾遇到几个国家的国王。
- 俱有照验印信:每个国家都有相关的官方印章作为验证。
- 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分别是唐朝的三个行政区划。
- 中华大国:指中国,强调其辽阔和繁荣。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述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唐僧师徒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中国长安的喜悦与自豪。通过描绘沿途的自然景观和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及与当地官员的交流,展示了唐朝的开放和文化繁荣。同时,诗中的幽默和诙谐也为这一严肃的历史事件增添了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