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高祖之英明,知吕后必杀戚姬,而不能救止,盖其祸已成也;以陶朱公之智计,知长男必杀仲子,而不能保全,殆其罪难宥乎?

以汉高祖之英明,知吕后必杀戚姬,而不能救止,盖其祸已成也。此句揭示了历史的无情和命运的不可抗力。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诗人简介
  • 陈继儒(1558年-1639年),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是明代“吴中四杰”之一。
  1. 诗作原文
    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之?故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名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毕三才之用,无非一灵以神其间,而又何可泯灭之?集灵第四。

  2. 诗句翻译

  • 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之?: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即使是最微小的语言或思想,如果它蕴含深刻的意义,就应当被永远记住。这种观点强调了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语言和思想的传承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1. 诗句注释
  • 天之灵: 指的是自然界的力量,这里特指风、雷、雨、露等天气现象,它们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能够影响和改变世界。
  • 山川名物: 山川、地理名称等自然景观,这些地方的灵气也是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语言文字: 文字和语音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承载着知识、文化和情感。
  • 人之灵: 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1. 诗人赏析
  • 陈继儒在这首诗中探讨了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即使是微小的言论或思想,如果它们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就应该被永久地记录下来,以确保后世可以学习和继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 这种观点体现了对传统和知识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文人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陈继儒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他对文化连续性和教育价值的高度重视。

《集灵篇·七四》不仅展示了陈继儒对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深刻认识,还体现了他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理想追求。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技巧以及对历史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块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