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亦名(音户)、芑(音起)、地髓。
气味
(生地黄)甘、寒、无毒。(熟地黄)甘、微苦、微温、无毒。
主治
吐血唾血,补虚、除热,去痈疖。用生地黄不拘多少,三捣三压,取全部液汁,装瓦器中,盖严,在热水中熬浓,去渣再煎成糖稀状,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地黄煎”。
利血生精。用地黄(切)二合,与米同煮,熟后以酥二合、蜜一合同炒香放入,再煮熟食下。此方名“地黄粥”。
明目补肾。用生、熟地黄各二两,川椒红一两,共研为末,加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
虚损(或大病后,或积劳后,四休沉滞,骨肉酸痛,呼吸力少,或小腹拘急,咽干唇燥,饮食无味,多卧少起)。用生地黄二斤,面一斤,捣烂炒干炒末。每服一匙,空心服,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地黄,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是《本草纲目》中草部的重要药材之一。其名称“地黄”源于其地下根茎的形态和特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药用价值。下面将详细解析地黄的多种用途:
- 生地黄
- 性味与功效:生地黄味甘、苦、寒,无毒,主要用来治疗吐血、唾血、补虚、除热以及去痈疖。
- 制作方法:生地黄需要经过三捣三压,取全部液汁,然后装在瓦器中,用热水熬浓,去渣再煎成糖稀状,制成丸子如弹子大。
- 服用方法:每次服一丸,用温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 熟地黄
- 性味与功效:熟地黄味甘、微苦、微温,无毒,主要用于明目补肾,适用于虚损、大病后或积劳后的调养。
- 制作方法:用地黄二两,与米同煮,熟后以酥二合、蜜一合同炒香放入,再煮熟食下。
- 服用方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
- 利血生精
- 性味与功效:生地黄二合,与米同煮,熟后以酥二合、蜜一合同炒香放入,再煮熟食下,用于利血生精。
- 明目补肾
- 性味与功效:生、熟地黄各二两,川椒红一两,共研为末,加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用于明目补肾。
- 虚损调理
- 性味与功效:生地黄二斤,面一斤,捣烂炒干炒末,用于虚损调理。
- 其他应用
- 用法用量:生地黄不拘多少,三捣三压,取全部液汁,装瓦器中,盖严,在热水中熬浓,去渣再煎成糖稀状,做成丸子,如弹子大;利血生精用地黄(切)二合,与米同煮,熟后以酥二合、蜜一合同炒香放入,再煮熟食下;明目补肾用生、熟地黄各二两,川椒红一两,共研为末,加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虚损(或大病后,或积劳后,四休沉滞,骨肉酸痛,呼吸力少,或小腹拘急,咽干唇燥,饮食无味,多卧少起)用生地黄二斤,面一斤,捣烂炒干炒末。
地黄不仅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通过对其性味、功效、制作方法及服用方法的详细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传统药材,发挥其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