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鬼芋、鬼头。
气味
(根)辛、寒、有毒。
主治
痈肿风毒(磨浆敷涂)。亦治消竭。
附方
可用治肿病颈淋巴结核、痈疖肿毒、毒蛇咬伤等。
本草纲目 · 草部 · 局箬
译文:
《本草纲目》记载,局箬的别名是鬼芋、鬼头。
注释:
- 释名(Xǔ Míng): 对植物名称的说明或解释。
- 鬼芋(Guǐ Niú): 一种草药,其根部有毒,通常用于治疗痈肿和风毒。
- 鬼头(Guǐ Tóu): 指这种植物的头部部分,可能也有药用价值。
- 气味: 描述该植物的香味、味道和性质。
- 辛、寒、有毒: 表明该草药具有辛辣、寒冷以及具有毒性的特性。
- 主治: 列出了这种草药的主要用途和治疗效果。
- 磨浆敷涂: 描述了使用该草药的方法,即将草药磨成浆状并用于外部敷涂。
- 附方: 提供了一些额外的信息或者建议,可能是基于该草药的其他用途或效果。
- 可用治肿病颈淋巴结核、痈疖肿毒、毒蛇咬伤等: 说明了除了上述主要用途外,该草药还可以用于其他病症的治疗,例如颈部淋巴结核、痈疮肿毒和被毒蛇咬伤的情况。
赏析:
本草纲目中的“局箬”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草药,其名称源于其形态特征——叶子呈圆筒状,故得名“局箬”。在传统医学中,这种草药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特别是在消肿和解毒方面有显著效果。其独特的性味(辛、寒、有毒)使其在使用时需要特别小心,以避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时,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症状,人们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应用方法,如研磨后外用。此外,它还被用于治疗其他一些疾病,显示了其在传统医学中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