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研末,调热水,涂痘后痈。
本诗为《本草纲目》中黄大豆的一段描述,涉及其性味、主治功效及用法。以下是逐句释义:
气味
甘、温、无毒 ---- 黄大豆的味道是甘甜的,性质温和,并且没有毒性。
主治
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研末,调热水,涂痘后痈。 ---- 黄大豆具有以下几种主要用途:
1. 缓解胸膈中的不适感和减少气滞。
2. 促进大肠蠕动,帮助排便。
3. 消除体内积聚的水湿肿胀和毒邪。
4. 如果需要,可以将黄大豆研磨成粉末状,与温水混合后涂抹在患疮或痈疽的部位。
注释:
- "气味":本草纲目中对于药材的气味的描述往往用来概括该药材的特性。黄大豆的气味被描述为“甘、温、无毒”,表明它味道甘美,性质温和,且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 "主治":这部分列出了黄大豆的主要治疗作用和适应症。例如,“宽中下气”是指能够舒缓胸膈间的不适感,而“利大肠”则是指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另外,“消水胀肿毒”表示黄大豆还能够帮助消除体内积聚的水湿和肿胀以及排除体内的毒邪。
- "研末,调热水,涂痘后痈":这是黄大豆的一种使用方式,即研磨成粉末后,可以用热水调和作为外用药物来治疗痘疮后的痈疽。
赏析:
《本草纲目》是一部详尽的药物学著作,详细记录了各种药材的性质、功效与应用方法。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了解黄大豆的多种用途。黄大豆作为一种常见的食材和中药材,在中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味甘、性温的特点使其在很多病症的治疗上发挥作用。例如,它可以用于调理肠胃,治疗便秘等症状。同时,黄大豆还有消肿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皮肤感染等疾病。此外,黄大豆还可以研磨成粉外敷于皮肤伤口上,起到消炎止痛的效果。这种实用性体现了中医药材的宝贵价值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