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菽。角名荚,叶名藿,茎名萁。
气味
黑大豆:甘、平、无毒。
主治
黑大豆:
中风口歪。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烟出,放入瓶中,泡酒五升。经过一天以上,服酒一升,厚盖被令稍稍出汗。如已噤口,可加独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泡酒中。产后亦宜照此服药以防风气,又消结血。
热毒攻眼,红痛、脸肿。用黑豆一升,分作十袋,沸汤中蒸过,交替着熨患处。
身面浮肿。用乌豆一升,加水五升煮成三升,再加酒五升,又煮成三升,分三次温服。不愈再服。又方:用乌豆煮至皮干,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腹中痞硬。用大豆半升、生姜作分,加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水痢不止。用大豆一升(炒过)、白术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米汤送下。
本草纲目·谷部·大豆
释名、气味与主治详解
- 释名
- 菽,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用作豆类的总称。
- 豆、荚谷之总称,篆文象征荚生附茎下垂之形。
- 《广雅》中提到大豆,即菽的另一种称呼。
- 气味
- 黑大豆:味甘、性平、无毒。
- 主治
- 中风口歪:使用黑大豆三升,熬熟后微烟出,放入瓶中泡酒五升,一日以上服用一升,可助于缓解口歪症状。
- 热毒攻眼,红痛、脸肿:黑豆一升,分作十袋,沸汤中蒸过,交替熨患处。
- 身面浮肿:乌豆一升,加水五升煮成三升,再加酒五升,三次温服。
- 腹中痞硬:大豆半升、生姜作分,加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 水痢不止:大豆一升(炒过)、白术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米汤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