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天水牛、八角儿。一角者名独角仙。
气味
有毒。
主治
疟疾寒热,小儿急惊,疔肿闱斑等。
天牛,又名独角仙,一角者名独角仙。
气味:有毒。
主治:疟疾寒热,小儿急惊,疔肿闱斑等。
释名
天水牛、八角儿。一角者名独角仙。
气味
有毒。
主治
疟疾寒热,小儿急惊,疔肿闱斑等。
天牛,又名独角仙,一角者名独角仙。
气味:有毒。
主治:疟疾寒热,小儿急惊,疔肿闱斑等。
《本草纲目》·人部·人胞 释名 - 胞衣:初生婴儿的胎盘,俗称“紫河车”。 - 胎衣:胎儿在母体内所穿的衣物。 - 紫可车:初生男婴的胎盘,洗净后煮熟,切细,焙干。 - 混沌衣:初生女婴的胎盘,洗净后煮熟,切细,焙干。 - 混元母:初生男婴的胎盘,洗净后煮熟,切细,焙干。 - 佛袈裟:初生女婴的胎盘,洗净后煮熟,切细,焙干。 - 仙人衣:初生男婴的胎盘,洗净后煮熟,切细,焙干。 气味
本草纲目·人部·人胞李时珍医学智慧结晶 1. 释名 - 胞衣、胎衣、紫可车、混沌衣、混元母、佛袈裟、仙人衣。 - 气味:甘、咸、温、无毒。 2. 主治 - 妇女骨蒸劳损。 - 用紫河车(最好得自初生的男婴)一具,洗净,煮熟,切细,焙干,三研为末,加山药二两、人参一两、白茯苓半两,共研权细,调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3. 安神养血,益气补精 - 用紫河车一具,男病和和女胎,女病用男胎
乱发,即人的头发,在《本草纲目》中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下面将详细解析乱发的用途、功效以及相关方剂: 1. 乱发的基本用途 - 止血作用:乱发在医学上具有止血的功效,适用于鼻血不止的情况。 - 外用方法:乱发烧灰可以吹入鼻中,这是一种简便的止血方法。 2. 乱发的其他应用 - 药物制备:乱发灰可以与其他药材如人中白和麝香混合研磨成末,用于治疗肺疽吐血等病症。 - 特殊方剂
诗句:本草纲目 · 木部 · 石南 译文:《本草纲目》中的植物部分,涉及“石南”这一条目。 注释与赏析: - 释名:“风药”表明该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可以治疗风邪相关的疾病。 - 气味:(叶)辛、苦、平、有毒,描述了石南叶的四种不同特性。其中,辛、苦、平表示其味道,无毒则说明对人体没有毒性。 - 主治:描述了石南的主要应用方向,用于治疗某些特定的病症。例如,用石南、生地黄、茯苓、黄蘖
本草纲目·人部·人尿探索人体尿液神奇药用价值 1. 释名与气味 - 溲、小便、轮回酒、还元汤 - 咸、寒、无毒 2. 主治与功效 - 久嗽涕唾,肺痿 - 时发寒热,颊赤气急 3. 使用童便浸泡方法 - 用童便(去头尾少许)五合 - 浸泡破开的大粉甘草一寸 4. 服用剂量与频率 - 清晨一次服下 - 或加甘草末一钱同服亦可 5. 注意事项与禁忌 - 儿童忌食五辛热物 - 吐血、鼻血 - 绞肠沙痛
诗句释义: 本草纲目 · 人部 · 天灵盖 气味:咸,涩,平。 主治:补精养神。 译文: 天灵盖,一种药物,具有咸、涩、平三种性质。它主要用于补充精气和滋养精神。 关键词注释: 1. "本草纲目" - 中国古代的药典之一,收录了大量的药材信息。 2. "人部" - 古代中医理论中,将人体的部分与五脏六腑对应起来,天灵盖即指人的头部,属于人体的上部。 3. "气味" - 描述药物的性质
这首诗是《本草纲目》中关于“人粪”的一段描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气味:涩,寒。 - "气味"指的是人粪的气味。"涩"表示其味道可能有些苦涩、干燥,"寒"则表明其性质偏向于寒冷,可能不适合过于温热的体质。 2. 主治:清热,降火,凉血。 - "清热"意味着人粪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性疾病的治疗。"降火"则暗示人粪可以平息体内的火气,对于因火气旺盛导致的不适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诗句解读 本诗为《本草纲目·人部·人中黄》的释名部分,通过详细描述了人中黄的制备过程及其应用。 注释与译文 1. 释名 - 关键词: "竹筒"、"甘草末"、"竹、木封固"、"人粪缸"、"立春时取出"、"破竹取甘草末"、"晒干备用" - 译文: 在竹筒中填充甘草末,两端用竹和木封固,冬季投入人粪缸中,立春时取出,挂在风处阴干,然后取出甘草末,晒干后备作药用。这种甘草末称作“人中黄”。
本草纲目 · 人部 · 溺白 释名: 人中白。这是人尿桶内或尿缸内的灰白色沉淀物,以风晒久干者为好。入药须在瓦上煅过。 气味: 咸、平、无毒。 主治: 诸窍出血。用人中白一团如鸡蛋大,加棉五两一起烧研。每服二钱,温水送下。 鼻血不止。用人中白在新瓦上煅干,加麝香少许,温酒调服。立效。 偏正头痛。用人中白、地龙(炒),等分为末,加羊胆汁调成丸子,如芥子大。每取一丸,水化匀,滴鼻中入
本草纲目 · 人部 · 秋石 诗句: 秋石,用石膏泡童便制成,名贵如秋冰。 译文: 秋石是使用石膏浸泡在儿童的尿液中制成的,它珍贵如同秋天的冰霜。 注释: - 秋石: 指用石膏浸泡童便制成的一种药物。 - 石膏: 一种常见的药材,具有镇静、止痛的作用。 - 泡: 浸入或放入的意思。 - 童便: 指的是儿童的排泄物,通常认为含有一些特殊的矿物质和营养成分。 - 精致: 这里指秋石制作工艺精细
本草纲目 · 虫部 · 蜣螂 痔疮出水。用蜣螂、螂一个阴干,加冲片少许,研为细末,搓成纸捻蘸末塞入孔内,渐渐生肉,药自然退出,即愈。又方:用蜣螂焙干,研为末,先以矾汤洗过,再加药末敷贴。 疔肿恶疮。生取蜣螂一个,在蜜汤中浸死,瓦上焙焦为末。先用针烧过,把疮肿挑破,然后用醋调药末敷涂。 无名恶疮。用死蜣螂捣汁敷涂。 注释: 1. 痔泥土出水。用蜣、螂一个阴干,加冲片少许,研为细末
【注释】 - 释名(解释名称):推丸,推车客、黑牛儿,铁甲将军、夜游将军。 - 气味(味道和性质):咸、寒、有毒。 - 主治(治疗用途):小儿惊风(不拘急、慢均适用)。用蜣螂一枚捣烂,加水一小碗,于百沸汤中烫热,去渣,饮服。小儿疳疾。用土裹蜣螂煨熟。令吃下。小儿重舌。有蜣螂烧成末,唾液和匀敷舌上。赤白痢(包括噤口痢及泄泻)。有蜣螂烧研。每用半钱或一钱,烧酒调服,小儿用黄酒调服。立效
本草纲目·虫部·蝉蜕 小儿阴肿(多因坐地风袭,或为虫蚁所伤)。用蝉蜕半两,煎水洗,同时服五苓散,即肿消痛止。 【译文】: 小儿阴囊肿胀(多因坐在地上受到风邪侵袭,或者被小虫、蚂蚁等咬伤所致)。使用蝉蜕半两,煎水洗涤患处,同时服用五苓散,肿胀和疼痛就会消退。 【注释】: 1. 小儿阴肿:指小儿的阴囊部位发生肿胀。 2. 蝉蜕半两:半两是古代计量单位,约等于30克。蝉蜕是一种中药材,有清热解毒
以下是对《本草纲目》中蟾蜍的详细解析: 1. 蟾蜍的别名 - 促秋、秋施、菊促:这些名称反映了蟾蜍在不同文化和方言中的称呼。 - 苦龙、何皮、癞蛤蟆:这些名称则可能与蟾蜍的外观或特性有关。 2. 蟾蜍的气味 - 气味甘辛、温、有毒:描述了蟾蜍的气味,表明其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 辛、凉、微毒:进一步细化了蟾蜍气味的性质。 3. 蟾蜍的主治功效 - 腹中冷嘲热讽癖(逆害饮食,民证停痰
诗句 本草纲目 · 虫部 · 蟾蜍 译文 走马牙疳,侵蚀口鼻。用干蟾蜍裹黄泥中煅过,取二钱产,加黄连二钱半、青黛残、麝香少许,共研为末,敷患处。 小儿口疮。蓐疮。用夏季蟾蜍炙过,研为末,敷患处。 一切湿疮。用蟾蜍烧灰,调猪油涂搽。 小儿癣疮。治方同上。 附骨坏疮(脓汁不断,或骨从疮孔中露出,久治不愈)。和大蟾蜍一个、乱头发如鸡蛋大一团、猪油四两,煎枯,去渣,凝成膏药,先以桑根皮
本草纲目·虫部·蟾蜍探索自然药用之宝 1. 蟾蜍简介 - 蟾蜍定义与别名 - 蟾蜍分布与习性 - 蟾蜍形态特征 2. 蟾蜍采集与处理 - 蟾蜍捕捉方法 - 蟾蜍初步处理步骤 - 蟾蜍保存技术 3. 蟾蜍药理作用 - 蟾蜍解毒功效 - 蟾蜍消肿止痛效果 - 蟾蜍抗菌消炎能力 4. 蟾蜍临床应用 - 蟾蜍治疗疔疮案例 - 蟾蜍治疗慢性气管炎疗效 - 蟾蜍其他疾病治疗应用 5. 蟾蜍使用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