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蟪蛄、天蝼、蝼蝈、仙姑、石鼠、梧鼠、土狗。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水肿病(腹满,喘急,不能安卧)。用蝼蛄五枚,焙干为末,饭前用开水送服一钱,以小便通畅为效,有人加甘遂末一钱、商陆汁一匙,忌盐一百日。又方:不便不通者,用蝼蛄下截焙研,水磁服半钱,立通。又方:用蝼蛄一个、葡萄心七个,捣烂,露一领先,晒干,共研为末,酒送服。又方:夏季收集蝼蛄阴干,分头、腹、尾,焙过收存,治上身水肿,用头末七个;治身体中部水肿,用腹末七个;治下身水肿,用尾末七个,饭前服,酒送下。
大腹水肿。用蝼蛄炙热,每天吃十个。又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黄各三钱,共研为末。以蝼蛄七个,加捣烂的葱,在新瓦上焙干,去掉翅足,每个剪作左右两半。退左侧水肿时,即以虫的左侧七片焙研加上述的药末二钱,黎明时,用淡竹叶、天门冬煎激发调服。三天后,照这种方法服虫的右侧七片。
本草纲目·虫部·蝼蛄
释名
- 蟪蛄:古代文献中,蝼蛄有时被称为蟪蛄,意指其生命周期短促。
- 天蝼:形容蝼蛄行动迅速,如同天上的蝼蛄一般。
- 蝼蝈:古时对蝼蛄的另一种称呼,带有些许诗意。
- 仙姑:在民间传说中,蝼蛄被赋予了仙女般的形象,具有神奇的治愈能力。
- 石鼠:形容蝼蛄坚硬如石,生命力顽强。
- 梧鼠:与“梧”字谐音,可能源于古人对某些地方名称的音译或联想。
- 土狗:蝼蛄在古代被视为一种普通的小动物,与土地紧密相关。
气味
- 咸、寒、无毒:描述了蝼蛄的基本药性,即味道咸、性质寒凉且无毒性。
主治
- 水肿病(腹满,喘急,不能安卧):这是蝼蛄的主要治疗作用,适用于因水肿引起的腹部胀满、呼吸困难和无法平卧等症状。
- 用蝼蛄五枚,焙干为末,饭前用开水送服一钱,以小便通畅为效:这一方剂强调了使用蝼蛄的剂量和服用方法,以及预期的效果。
- 又方:不便不通者,用蝼蛄下截焙研,水磁服半钱,立通:提供了另一种治疗不通的方法,即使用蝼蛄的下部焙研后服用。
- 又方:夏季收集蝼蛄阴干,分头、腹、尾,焙过收存,治上身水肿,用头末七个;治身体中部水肿,用腹末七个;治下身水肿,用尾末七个,饭前服,酒送下:介绍了不同部位蝼蛄的应用及其对应的水肿治疗方式。
- 大腹水肿:专门针对腹部肿胀的治疗,使用了特定数量的蝼蛄进行治疗。
- 用蝼蛄炙热,每天吃十个:这是一种极端的治疗方法,通过大量食用蝼蛄来治疗严重的水肿问题。
- 又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黄各三钱,共研为末。以蝼蛄七个,加捣烂的葱,在新瓦上焙干,去掉翅足,每个剪作左右两半:这是一种结合多种药物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多重作用达到治疗效果。
赏析
《本草纲目》作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不仅是一部医学宝典,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作品。通过对蝼蛄的详细描述和多方面的应用,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界生物的深刻理解和利用。从最初的简单治疗到复杂的综合治疗方案,体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