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老堂前竹,如君好弟兄。
裁为双玉琯,吹出凤凰声。
【注释】:怡老堂:指王逸少宅。竹,这里借指王徽之,字子猷。玉琯:古代一种乐器。凤凰声:形容声音美妙动听。
【赏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四句一气呵成,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首句点题,写王徽之的竹林;二句用典,以“好弟兄”赞美竹子;三句想象丰富,将竹比作玉琯、凤凰,形象生动;末句抒发情感,表达了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赏。
王徽之(328—386年),晋朝名士,字子猷,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东晋大司马桓温的侄孙,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晋陵(今江苏常州)内史王荟的侄子。王徽之性格放达不羁,曾因雪夜访戴安道而留名历史。
《世说新语》:王徽之与戴安道同游至漆园,春日梅花盛开,徽之便命驾出游,在半路折回。戴安道问其原因,他说:“忽见陌头杨柳极其依依。”后来两人同登冶城,戴安道先下车,徽之随后也下了车子。戴安道说:“公何迟?”徽之答:“匆匆来此,参错难解。”
王徽之不仅性情潇洒、超逸不凡,而且才华横溢,尤其擅长书法,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以行书著称,风格洒脱飘逸,被后人誉为“草圣”,与张芝、刘勰、张旭合称“魏晋四贤”。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晋书·王徽之传》载:“徽之尝为剡县令,有人从黄山得一大禹祠前古鼎,其铭云:‘黄帝刻。’欲知鼎之所出,乃送诣徽之。时大雪,共入庐山庙避寒读之,明早下山,平地失却四五尺。”
这首诗是王徽之为友人怡老堂前的竹林所作的题画诗。诗人以竹林比喻王徽之,赞美竹子的品格和风姿,并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首句写怡老堂前的竹林。怡老堂位于王徽之的家乡山阴,是当地著名的胜迹,也是王徽之的故居。这里的竹林葱郁茂盛,景色优美宜人。诗人通过描绘怡老堂前竹林的美景,为下文赞美竹子做了铺垫。
次句写竹子与王徽之的关系。竹子与王徽之有着深厚的感情。王徽之曾多次到怡老堂游玩赏景,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因此,竹子也成为了王徽之心中的朋友和知己。这里用“如君好弟兄”这一典故来形容竹子与王徽之的关系,既表达了竹子与王徽之之间的亲密关系,又赋予了竹子以人格化的特点。
第三句进一步描绘竹子的风采。竹子高大挺拔,枝叶茂密,仿佛是一位高贵的君子。而竹子又是如此清雅脱俗,宛如一位风度翩翩的美男子。这里用“裁为双玉琯”这一典故来形容竹子的形象特点,既展现了竹子的优美线条,又体现了竹子的高洁品质。
末句抒发了对竹子的赞美之情。竹子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一般美妙动听,令人陶醉其中。而竹子的姿态更是优雅多姿,仿佛是一位翩翩起舞的仙子。这里用“凤凰声”这一典故来形容竹子的音质,既赋予了竹子以神话色彩,又展示了竹子的音乐美感。同时,诗人也将竹子与凤凰相提并论,进一步突出了竹子的高洁品质和超凡魅力。
这首诗通过对怡老堂前竹景的描绘以及竹子与王徽之关系的表达,展现了竹林的美丽和竹子的高洁品质。同时,诗人还运用典故、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富有诗意和韵味。整首诗既有优美的画面感,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