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外行应好,香清荷芰风。
到来茅屋下,谈笑竹林中。
径草先秋绿,江云过日红。
眼前不平论,难禁白头翁。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情感,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手法、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本题为鉴赏古代诗词的综合题,注意从形象、语言、结构三方面分析。

(1)“郭外行应好”,首句写景,点明时令。

(2)“香清荷芰风”,描写环境。

(3)“到来茅屋下,谈笑竹林中”,写邻翁的居所与活动。

(4)“径草先秋绿,江云过日红”,写景物变化,表现季节特征。

(5)“眼前不平论,难禁白头翁”,写诗人对世事的看法。

【答案】

译文:

郊外的道路很平坦,香气清爽如荷花清香一样。

来到茅屋之下,在竹林中谈笑风声。

路旁的草先秋天就变成绿色了,江边的云飞过去太阳也红了。

眼前的世道并不平正,难以忍受白发老人的诉说。

赏析:

此诗为七言律诗。全诗四联,前三联写景叙事,第四联抒情议论,情景交融。首联“郭外行应好”总括了全诗的意境与主旨。“行应”即行为应当是美好的。“郭外”指城外。“香清”形容荷芰散发的清香。“荷芰”是一种生长在水上的植物,此处泛指莲藕等水生植物。“风”字既点明了季节,又烘托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境。颔联“到来茅屋下,谈笑竹林中”,诗人由“行应好”引出“闲人”来,描绘出一个恬静的乡村生活画面。“茅屋”表明其身份是“闲人”。 “谈笑”写出了“闲人”的生活情趣,“竹林中”则写出了其生活的场所。颈联“径草先秋绿,江云过日红”,写景,写景中又蕴含着诗人的感慨。“径草”是指路边的草木,“过日红”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尾联“眼前不平论,难禁白头翁。”诗人面对眼前的社会现象,深感愤慨,却又无计可施,只能无奈地叹息。诗人感叹世事不公,无法改变现状,只能任凭时光老去,白发苍苍,而无能为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