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去愁衣薄,虫声渐近床。
偶然林下坐,早见草头霜。
寒月明如此,浮云掩不妨。
通宵照萝壁,忘却夜初长。

【注释】

九月望夜:指农历九月十五中秋节。

节去愁衣薄,虫声渐近床:节日过去,衣服又变薄了,秋虫的叫声也渐渐近床边。

偶然林下坐,早见草头霜:忽然在树林下面坐着,就看见草尖上已经结满了霜。

寒月明如此,浮云掩不妨:明亮的月光像现在这样皎洁无瑕,浮云遮挡也是无妨的。

通宵照萝壁,忘却夜初长:整个夜晚都在照着篱笆墙上的南瓜,忘记了夜深了。

【赏析】

《九日与沈诸梁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重阳节,当时杜甫困居长安,与友人相携登上终南山,同赏秋色,共叙友情。全诗写景清丽,抒情真挚,风格沉郁。

首句“节去愁衣薄”,点明时令。九月天气转凉,秋风劲吹,使人感到寒冷,因而衣衫单薄,所以有“愁衣薄”之感。次句“虫声渐近床”,写秋虫声已入耳边,更增几分秋寒意。三、四句写登高所见之景。“偶然林下坐,早见草头霜”,说登高之后偶而坐在树林之下,抬头看到草叶上已经有了霜。两句中“偶然”、“早见”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写出了诗人的惊喜和愉悦心情。五、六句写登高所见之景。“寒月明如此,浮云掩不妨”,说月亮明亮如洗,即使是浮云遮挡,也挡不住它皎洁的光辉。这里以景衬情,突出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最后两句写诗人在山中久久不愿下山,一直到深夜才回到住所。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重阳节傍晚时分,诗人与朋友在山中登山赏景的情景。首联写登高所见;颔联写所闻;颈联写所思;尾联写所感。全诗写景清丽,抒情真挚,风格沉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