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可斲明月轮,黄金莫铸知音人。
子期一去不复见,惟有明月长相亲。
有时月到弹琴处,月不能言解琴趣。
琴非有意招月来,月亦无心与琴遇。
我琴寥寥太古音,月色皎皎清人心。
世上知音有如此,铸之何惜千黄金。
吾闻山东李翰林,金尊有月无鸣琴。
又闻柴桑陶靖节,素琴有酒无明月。
何如有琴有月有浊醪,神交千载李与陶,遗世独立何其高。
【题解】
此为一首咏物言志诗。首联以明月、知音为喻,抒发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颔联写知音逝去,唯有月常相随;颈联写琴声与月色相得益彰;尾联赞美陶潜、李白高洁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注释】
白玉:这里指琴。
可斲(zhuó):可以雕刻的意思。
知音:这里指知己。比喻能领会自己心意的人。
子期:春秋时晋国乐师,善于弹琴,相传他死后,钟仪也死去。后用以借指知心朋友。
太古音:远古的音乐,意指古朴的琴声。
浊醪(láo):酒味醇厚的样子。浊,浊酒,即粗浊之酒。
【译文】
白玉制作的琴可以雕刻出皎洁的明月,黄金铸成的琴却无法铸造出懂得欣赏的知音。
我的知音已经离世不再见,只有那皎洁的明月与我长相陪伴。
有时明月到我弹琴的地方,它却不能用言辞来表达对琴趣的理解。
琴不是为了招引月亮而存在的,月亮也不是无缘无故地与琴相会。
我那琴弦上弹奏的,都是古老的音乐,月光下清冷的心绪,都映照着这清澈的心境。
世上懂得欣赏这种音乐的人真是太少了,用黄金去铸造它又有什么可惜呢?
听说山东有个李翰林,他的酒樽中有明月却没有琴声,我听了很感惆怅。
又听说柴桑的陶渊明,他的素琴上有美酒却没有明月,我听了也很感惆怅。
不如有琴有月有浊醪,这样在精神上能够和千载之前的李杜交流,遗世独立,是多么的高远。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前半部分写景抒情,后半部分抒情言志。
首联“白玉可斲明月轮,黄金莫铸知音人。”是作者咏物抒情之笔。诗人把白玉比喻成可以雕刻出皎洁明月的玉盘,把金子比喻成不能铸造出懂得欣赏的知音的人。这是说,像白玉一样晶莹纯洁的事物还有很多,但真正值得珍惜的不是这些,而是那些能够理解并欣赏你的人。所以,要珍惜知音难觅的遗憾。
颔联“子期一去不复见,惟有明月长相亲。”是对首联的具体化和深化,也是对首联的进一步抒情。子期已逝,再也无法见面;明月常照人间,可以永远相伴。诗人在这里用典,引用《列子·汤问》中伯牙绝弦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于鉴别琴曲的优劣,伯牙弹琴时,钟子期能听出琴曲中的高山流水之意。伯牙以为高山流水无人可比,于是摔断了琴,终生再也不鼓琴。这里的“知音”是指钟子期。作者借用这个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求和思念之情。
颈联“有时月到弹琴处,月不能言解琴趣。”承接上句,描写了一个具体的场景。当明月来到弹琴之处时,它静静地陪伴着,但无法理解琴声中所蕴含的情感。这是作者想象中的一幅画面,明月虽然无声,但却陪伴着自己。这里的“月”,既是自然景象,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境界或境界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一场景描绘了自己在孤独中追求理想的心境。
尾联“琴非有意招月来,月亦无心与琴遇。”是全诗的主题句,也是对前几联的具体化和深化。诗人认为,琴并不是故意吸引月亮而来,月亮也没有特意与琴相会。这是诗人对自我的一种评价和总结。他认为,自己的一生都在追求理想和信念,就像琴声和明月之间那样,相互吸引而又相互契合。
尾联之后的部分是作者的抒情部分,这部分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在这部分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和志向,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他赞美陶渊明、李白等古代文人的高洁品格和高尚情操,认为他们能够遗世独立,与世俗保持距离,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拥有一颗高洁的心灵,不受世俗的干扰和诱惑。这也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期许和展望。
整首诗通过对明月和知音的形象描绘,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和坚定,以及对知音难得的感慨和思念。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对古代文人的敬仰和赞赏之情,表达了他对高尚人格和情操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