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臣,原名苏钦,宋代诗人
苏钦,字伯臣,一字伯承(清乾隆《仙游县志》卷二九),仙游(今属福建)人。
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调惠州录事参军。
历知闽清、闽县、新建县。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擢知巴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七)。
二十八年,知阆州,寻除利州路转运判官、转运使,卒于官。
有《两汉提要》十卷(《仙游县志》卷三三),已佚。
事见《莆阳文献》列传第一八。
今录诗十首。
生卒年:?-?
伯臣,原名苏钦,宋代诗人
苏钦,字伯臣,一字伯承(清乾隆《仙游县志》卷二九),仙游(今属福建)人。
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调惠州录事参军。
历知闽清、闽县、新建县。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擢知巴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七)。
二十八年,知阆州,寻除利州路转运判官、转运使,卒于官。
有《两汉提要》十卷(《仙游县志》卷三三),已佚。
事见《莆阳文献》列传第一八。
今录诗十首。
生卒年:?-?
注释: - 曾买江天著钓船:曾经在江天之上搭建了一座钓船。 - 夜深波浪拍船舷:夜晚,当波浪拍打着船身的时候。 - 祇今耳畔闻风雨:现在,只听到风和雨的声音。 - 恰似当年逢底眠:就像以前遇到暴风雨时一样,感到十分困倦,不得不睡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江天钓鱼船为题,通过描绘夜晚的风雨和作者当时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和感慨。 首句“曾买江天著钓船”
诗句释义: 1. 身外无穷百不闻 - 描述诗人对外界的超然和不被世俗所扰的态度。"身外"指的是诗人的心灵或思想,而"无穷百不闻"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不受外界干扰的境界。 - 身外:指心灵或思想之外的世界。 - 无穷:表示无限,无量。 - 百不闻:意味着不被外界声音所影响,与世隔绝。 2. 算沙活计亦慵论 - 表达对日常琐事(如农作)感到无兴趣或不愿意去讨论
第一首: 九座山中即事二首 红药青绫心已灰,且从开士宿招提。 半窗白月炉烟断,枫叶萧萧乌夜啼。 注释: 红药:红色的花朵。红药青绫:形容女子的美貌。 开士:僧人。招提:寺院。 第二首: 九座山中即事二首 九座青山皆入诗,一壶芳酒自横琴。 半窗残烛灯花冷,落叶萧萧乌夜啼。 注释: 九座青山:形容山峰多如林立的松树。诗:诗歌。 一壶芳酒:一杯美酒。 横琴:弹奏古琴。 半窗残烛
山口晓望 喜鹊寒鸦噪晚田,山前茅舍起炊烟。 小桥败叶风频扫,斜月平芜犊自眠。 注释: - 喜鹊寒鸦噪晚田:喜鹊和寒鸦在晚上的田野中发出叫声。喜鹊是吉祥的象征,而寒鸦则常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 山前茅舍起炊烟:在山前,一座茅草屋开始生火做饭,升起了炊烟。这里的炊烟象征着农家的生活。 - 小桥败叶风频扫:一座小桥上,被风吹过的落叶不断被清扫干净,象征着自然的清新和宁静。 - 斜月平芜犊自眠
穹石堂 新堂良佳哉,前山罗万戟。 中有倚天石,玉立破深碧。 异时老夕郎,直道众谗咋。 不种南山豆,聊卜辋川宅。 举头得佛观,喜甚几折屐。 名加一字褒,价重连城璧。 忽骑箕尾去,胜概堕岑寂。 乃孙丘壑姿,结屋踵前迹。 时呼名胜流,谈觞阅晨夕。 向来富贵人,搜索遍山泽。 舳舻蔽江淮,斧凿巧镵刻。 屡闻挥橐金,所得仅鸡肋。 谁能燕坐间,领略在几席。 要知此段奇,自是天所惜。 吾生事幽讨,佳处皆足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来分析,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高峰峭壁近江城”的意思是:群山耸立,危峰突兀,山峰峻峭高耸,靠近江边。这句是写景,写出了灵岩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晓日浮舟荡漾明”的意思是:清晨太阳初升,在水面上泛着光,小舟在荡漾着,显得特别明亮。这句也是写景,写出了灵岩的景色,写出了晨曦中的灵岩,写出了游人的兴致。
春日三会闲行 风摇陇麦东西浪,春入郊原远近花。 闲趁溪流到村曲,断垣乔木两三家。 注释: 春日三会闲行:春天里,作者三次到野外去散步。 风摇陇麦东西浪,春入郊原远近花。 风摇着陇上的麦浪随风起伏荡漾,春天已经深入郊野的原野和田野里到处盛开着花朵。 闲趁溪流到村曲,断垣乔木两三家。 趁着闲暇时间顺着溪流走到村子的弯曲处,看到几棵倒塌了的墙和一些乔木,只有两三家人家。 赏析:
【解析】 本诗是一首描写山水风光的诗,首句写溪上横岗一道斜,第二句写成行鸳鸯和白鹭落平沙;三四句写竹篱茅舍林中见。末句用“仿佛”两字点出题意,写出了诗人想象中的意境。全诗以景衬情,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美好环境的热爱之情。 【答案】 译文:溪水横过山冈,形成一道弯曲的堤坝;成群的鸳鸯和白鹭在沙滩上栖息。竹林茅舍,隐现于茂密的树林之中,仿佛孤山处士的家。 注释:①三会:泛指多次
【注释】九座:即九峰山,在浙江金华。缓步:慢步行走。疏筠:松树枝干稀疏而柔美的样子。石肓(huāng):指因食石而生的疾病。吾自许:我对自己的要求。馀生:剩下的日子,这里指一生。愧:惭愧。 【赏析】此诗为诗人晚年隐居九峰山所作,是组诗中的第二首。诗人在山中闲居时,携同僧徒散步溪边,听泉声,观翠竹,心情十分愉快;他教仆从学习种松,也颇有耐心。最后两句说,自己一生不愧于九峰山,因为在这里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诗,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逐句进行赏析。 “当年正觉此韬藏”,当年,就是当年隐居时;韬藏,指隐居不露锋芒的意思,诗人当年正觉此韬藏,意即隐居之时正是诗人潜心修养、韬光养晦之期。 “岩穴于今尚有光”,岩穴,指岩石洞穴;于今,到现在;岩穴于今尚有光,意即现在还有像当年的岩石洞穴一样,为后人提供隐居修行之地。 颔联的意思是:当年隐居的时候
罗荣祖是宋代的诗人。 字仁甫,号东舒,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出生于歙县(今属安徽),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入元后,罗荣祖与萧魁等人一同被征召,但他并未随众前往北方,而是写下了《答招隐》一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宋梓州铜山人,字太简。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第一。 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 淳化中累迁翰林学士承旨,多言时政阙失。 历知审官院、审刑院,迁给事中,拜参知政事。 至道元年,出知邓州,移陈州。 才思敏赡,以文章知名,熟谙翰院故实,旁通释典。 卒谥文宪。 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