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竹闻樵斧,临流见塔灯。
杖轻时自倚,山好不曾登。
立石清于鹤,浮槎懒过僧。
前畴新雨后,溪水蘸垂藤。

注释:

隔竹听见砍柴的斧声,临流看到塔灯在闪烁。

杖子轻时自己倚靠在树旁,山景好却不去登高。

站在石头上比鹤清亮,浮木筏懒洋洋地经过僧人。

前边的田地在雨水后新长出禾苗,溪水蘸着藤蔓垂落下来。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田园画卷。

第一句“隔竹闻樵斧”,写诗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砍柴声。这里的樵夫们,用他们那熟练的斧头,为人们提供木材。这种声音,是大自然的声音,也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诗人在这里,用“隔竹”这一细节,突出了环境的静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

第二句“临流见塔灯”,诗人看到河边的灯光。这里的塔灯,可能是一座灯塔或者是其他形式的照明设施。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那个场景之中,感受那里的美丽和宁静。

第三句“杖轻时自倚”,诗人拄着拐杖,偶尔靠在树上。这里的杖子,是支撑身体的工具。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在休息,也可能是在思考人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要珍惜每一个时刻,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

第四句“山好不曾登”,诗人没有登上山峰。这里的“山好”,可能是指山的美丽或者山上的风景。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在欣赏眼前的美景,也可能是在感叹人生的无常。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第五句“立石清于鹤”,诗人站在一块石头上,看着那只鹤。这里的石头和鹤,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在欣赏它们的美,也可能是在感慨生命的短暂。他用自己的目光,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脆弱。

第六句“浮槎懒过僧”,浮木筏懒洋洋地经过僧人。这里的浮木筏,可能是一个交通工具或者是一种生活方式。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在描述那种悠闲的生活,也可能是在讽刺那些过于忙碌的人们。他用自己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节奏和压力。

第七句“前畴新雨后”,前面的田地在雨水后新长出禾苗。这里的“前畴”,可能是指前面的土地。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在赞美大自然的力量,也可能是在感叹人类的渺小。他用自己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责任。

最后一句“溪水蘸垂藤”,溪水沾湿了垂藤。这里的溪水和垂藤,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在欣赏那种和谐的美,也可能是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用自己的观察,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界的魅力和人类在其中的位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