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在中冓,与君生别离。
不识别离苦,宁畏死相思。
乃至相思死,始知生别好。
秋风入罗帏,萧索哀边草。
迢迢天一涯,颜貌在怀抱。
奄忽随化迁,痛绝安可道。
生亦不相见,情教别到老。
魂魄终何之,举头寒月皎。
掩户徒沉吟,人生岂长保。
【注释】
(1)中冓:宫中的寝宫。这里指帝王的后妃居住的地方。
(2)生:指活着的时候。
(3)死相思:指死了以后思念活着的亲人。这里用反语,意思是“活着就不该相思”。
(4)秋风入罗帏:秋风穿过罗帏(丝织的帘子)。罗帏,用丝织成的帷帐。
(5)萧索:萧条冷落。
(6)迢迢:形容距离遥远。
(7)颜貌在怀抱:容颜容貌还留在你的怀抱之中。
(8)奄忽:突然,不久。
(9)安可道:怎么说得出口?
(10)魂魄终何之:人死后魂魄究竟归向何处呢?
(11)举头寒月皎:抬头仰望天空中明亮的月亮。
(12)掩户:关上门。
【译文】
我过去曾经生活在宫中的寝宫里,和你一起生活过。
不懂得离别的痛苦,怎会惧怕死亡的相思。
直到相思成疾而死,才知道活着时与亲人别离是多么好。
秋风穿进罗帏帘,萧瑟凄凉使边地草儿凋零。
相隔万里天一涯,虽然你容颜容貌还在我的怀抱。
突然之间随他而去,悲痛得难以说出话来。
活着时我们不曾见面,相思之情却让人到老。
魂魄终究要到哪里去,只能抬头望那冷月皎洁如银。
关上房门徒然沉吟,人生岂能永远保持长久?
【赏析】
本诗是一首抒情短章,通过描写主人公与情人分别时的悲凉情景,抒发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以及生死不渝的坚定信念。此诗语言质朴,情感真切,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真挚情感以及执着的追求。全诗以“别”为纲,从生别写到死别,层层深入。
首二句写生别,“中冓”,即宫中寝宫。作者曾在此与所思之人生离死别,故称生别。“不识”,意为“不明白”、“不知道”。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含着无限辛酸。“宁畏死相思”,直抒胸臆,表明了生者不愿因相思而苟延残喘。“乃至相思死,始知生别好”,这是说:“直到相思病而死,这才意识到活着时与你别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种美好却是短暂的,美好的回忆转瞬即逝,因此诗人发出一声长叹:“秋风入罗帏,萧索哀边草。”秋风萧瑟,秋风吹动罗帏,使边地草木萧疏、凋零,更增凄楚之感。此时,主人公不禁想起当年与所思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第三四句写生别后的相思之苦,“秋风入罗帏,萧索哀边草”一句中“萧索”二字,既点出了环境之悲凉萧瑟(秋风起),又暗喻了主人公心中之孤独寂寞(哀愁多)。“迢迢”一词,既描绘出两人相距之遥远(天之涯海之角),又渲染了双方分离后那种无法逾越的距离感。“颜貌在怀抱”,言下之意便是:尽管彼此相隔千里,但她的面容容貌依然留在我的怀抱中。然而,这种相见不能相守的情况,使得诗人深感痛苦难耐(“奄忽随化迁”,意为“忽然间随其而去,悲伤到极点”。此处“随化迁”三字,将生死两隔的无奈和痛心刻画得淋漓尽致。)“痛绝安可道”,进一步表达了诗人面对生死离别的痛彻心扉。
写生别后的怀念与哀伤。“生亦不相见”,意谓活着时我们没有好好地相聚,以致相思成疾而死去,白白浪费了大好年华。“情教别到老”,言下之意则是:这种生时未能好好相爱,到死方知的悲哀,实在是让人痛悔不已。“魂魄终何之”,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离别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体悟;“举头寒月皎”,则以明月作比,寄托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无尽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动人,充分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精神追求和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