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实处俱成幻,万法虚时亦是真。
须信舌头原没骨,撑起如来正法轮。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本题考查对全诗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及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根据各项题目要求进行具体分析。
(1)
“喜吼万慧均二公从匡庐奉佛舍利还”,这是说喜洪二公带着佛教圣地庐山上的佛骨舍利返回京城,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的推崇,也表现了诗人对于佛教的虔诚信仰。
(2)
“正当实处俱成幻,万法虚时亦是真”:在现实生活之中一切都如梦幻一般;当一切皆无的时候,也就是最真实的时候。这句话是说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而真正的真理却隐藏在其中。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的看法,认为万物都是虚幻的,而真正存在的却是真理。
(3)
“须信舌头原没骨,撑起如来正法轮”:必须相信人的舌头本来是没有骨髓的,只有通过修行才能够达到如来的境地,从而撑起如来的正法之轮。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性的思考,认为人都是有缺陷的,只有通过修行才能够达到完美的境地。这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法的追求和信仰。
【答案】
(1)
喜洪二公带着佛教圣地庐山上的佛骨舍利返回京城。
(2)
在现实生活之中一切都如梦幻一般;当一切皆无的时候,也就是最真实的时候。
(3)
必须相信人的舌头本来是没有骨髓的,只有通过修行才能够达到如来的境地,从而撑起如来的正法之轮。
赏析:
这首送别诗,以佛教语入题,写送别之情。首句“喜吼万慧均二公”,是说两位和尚,喜洪二公,携带着佛教圣地庐山上的佛骨舍利返回京城。“佛骨舍利”在唐代是极为珍贵的佛教圣物。这里用“喜吼”一词,表明喜悦的心情。“万慧”、“二公”二字则显示二人佛学造诣高深。“奉佛舍利”,说明其行踪之殊异。“从匡庐”,指明地点;“奉”字写出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和所持的态度。
第二句“正当实处俱成幻”,是说在现实中一切都如梦幻一般。这里的“幻”字,既指佛教中所说的虚幻世界,又指现实世界的一切现象。“正当实处”四字,点明这种幻化的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幻”,即幻化,变化。“幻”与“实”相对应,突出了幻化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第三句“万法虚时亦是真”,是说当一切皆无的时候,也就是最真实的时候。这里的“虚时”,是指虚幻之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虚无”。所谓“万法”,指的是佛教中的诸法。“亦是真”,是说虚幻的也是真实的。“亦是”,是副词,相当于“也”,“也”。“真”,是形容词,意为真实。“亦”与“亦”相对应,强调了虚幻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并非那么明确,而是模糊不清的。
第四句“须信舌头原没骨”,是说人们的嘴巴是没有骨头的,也就是说人的言语是没有意义的。这里的“须信”是一个语气词,表示肯定的语气。“没骨”一词,是形容人的言语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舌头”是比喻人的口舌,“没骨”则是用来形容其没有价值。
第五句“撑起如来正法轮”,是说只有通过修行才能够撑起如来的正法之轮。这里的“如来”一词,是佛教中的佛陀。“撑起”一词,是动词短语,意思是支撑起来、举起、举起等。“正法轮”一词,是佛教中的法宝之一。“轮”是比喻,用来代指法宝。在这里,它象征着佛法的法宝,即佛法的智慧和智慧之光。
整首诗通过对送别情事的描绘,运用佛教语入题,将送别之情与佛法相结合,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佛学修养和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