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淮阴道,王孙剧可怜。
已无诸母漂,犹剩一台偏。
试问藏弓日,何如把钓年。
我来倍惆怅,片石立寒烟。
【解析】
本诗题注为“在钓台”。这首诗是诗人在淮阴时所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以景寓志,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哀怨之情。
【答案】
淮阴钓台
驻马淮阴道,王孙剧可怜。
已无诸母漂,犹剩一台偏。
试问藏弓日,何如把钓年。
我来倍惆怅,片石立寒烟。
译文:
驻马淮阴道上,王孙公子可怜可悲。
如今没有各位母亲漂洗丝线,只留下一座钓鱼台。
试想当年射虎时,与张良共挽强弓。
如今却只有钓鱼之乐,不如当初的打猎。
我来到此地更加惆怅悲苦,只见寒烟中一石独立。
赏析:
《淮阴钓台》是诗人在淮阴时所作。此诗以景寓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哀怨之情。
首联写诗人来到淮阴后的情景。“驻马”,即停马的意思。“淮阴道”,即指淮河岸边的道路。“王孙”指贵族子弟,这里泛指游子、浪子。“剧可怜”,极言其可怜。“剧”同“可”,“可怜”即值得怜悯、同情。诗人来到这里,不禁想到自己也是天涯沦落人,不禁感到身世浮沉的悲哀。这两句是全诗的起兴之笔,为下文抒写情怀蓄势铺垫。
颔联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感慨。“诸母漂”指过去的母亲们漂洗丝线。“台”指钓鱼台。据《史记.郦生列传》载,陈涉起义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封他为汉南王,定都郴县(今湖南郴州),并封他的亲舅舅项梁为鲁公,吕臣为衡信君,蔡赐为舞阳侯,樊啥为赤泉侯,李必为襄贲侯,杨武为武安侯。他们被封赏后,常到郴县去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后来刘邦兵败被围在荥阳,项羽又封他为汉西王。这时,刘邦就从郴县一带征调军队,准备攻打项羽,于是韩信、彭越、黥布等纷纷起兵反叛项羽,最后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刘邦当皇帝后,追尊刘邦的曾祖父刘太公为太祖。而刘邦的父亲刘文叔则改称高祖。刘邦的母亲本是平民出身,所以后人又称她为刘媪。“诸母漂”,就是指这些曾经享受过荣华富贵的旧日亲人,如今都已作古,连丝线也没有留给他们漂洗了。“犹剩一台偏”,指钓鱼台还在淮河边上,但已没有人在上面钓鱼了。诗人在这里感叹自己的命运和那些旧日亲人的遭遇一样,既可怜,又可叹。这一联是说,如今淮阴虽然还有钓鱼台,但是再也没有人在上面钓鱼了。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体现了诗人的感慨。
颈联抒发诗人对往日往事的回忆和感慨之情。“试问藏弓日”,是指当年张良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果后,便隐居在商山,过着隐者的生活。“何似把钓年”,是指当年范蠡辅佐勾践灭掉吴国后,便弃官而去,乘舟远行,遨游于五湖之中。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表示自己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和感慨。“藏弓日”和“把钓年”,都是指隐居生活;“何似”,即如何比得上;“把钓年”即指隐居生活。《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说过:“甚矣吾衰也!久矣夫!莫能已已。”意思是说,我已经衰老了,这种衰老状态已经很久很久了,再也不能停止了。诗人用这句话来比喻自己的生活,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像从前那样隐居生活了。“何似”二字,既表明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也表示了诗人对目前处境的不满和无奈。这一句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展开,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尾联直接抒情,表达诗人的愁闷和悲伤之情。“我来倍惆怅”,即说我来到这里更感惆怅。“倍”是加倍的意思。“片石立寒烟”是说在这一片孤零的石头上,还残留着几缕淡淡的寒烟。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石头拟人化,表现出它孤独、凄凉的形象。这句诗不仅写出了淮阴这个地方的环境特点,也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从而更加突出了他的忧愁和伤感。“寒烟”二字,既点明了环境,又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寞的气氛。
这首诗是诗人在淮阴时所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以景寓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哀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