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生来就傅,适我卧精庐。
共器餐僧饭,分灯读父书。
思归缘问寝,谋道岂怀居。
试论西河易,离群何所如。

【注释】

寓天宁寺:住在天宁寺。戚可大兄弟归省:戚可大兄弟回来看望我。

两生来就傅:两个年轻的读书人,从小跟我学习。

适:到。精庐:精舍。

共器餐僧饭:共同用餐的器具是僧人用的小碗小盘。

分灯读父书:点着蜡烛一起读父亲的书。

思归缘问寝:思念家乡的缘故,询问是否要回家。

谋道岂怀居:谋求道德修养,怎么会只顾安逸呢?

西河易:指《周易》。离群何所如:《诗经·小雅·鹤鸣》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句子,后用以比喻高洁独立。这里指隐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当时作者正隐居在杭州西湖边的孤山,与友人戚可大兄弟相交往。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两生来就傅”,说明戚可大兄弟与作者是同窗之交;“适我卧精庐”,写两人相聚,同榻而眠。“两生来就傅”和“适我卧精庐”两句,写出了两人少年时即已相识、同窗而友的情谊,也写出二人后来的交往情况。

颔联“共器餐僧饭,分灯读父书”,写两人在一起吃饭、读书的情景。“共器餐僧饭”,写两人在一起吃饭,用的是和尚的餐具,显得格外清苦。“分灯读父书”,写两人在烛光下一起诵读父亲的书,表现出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这两句既写出了两人生活清贫,又表达了他们勤于学习的高尚品德。

颈联“思归缘问寝,谋道岂怀居”,写两人因思乡之情而问起故乡的情况。“思归缘问寝”,是说两人因思念故乡而询问对方是否要回家。“谋道岂怀居”,是说两人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怎么能只顾享受安逸呢?这两句既写出了两人因思乡而关心他人,又表达了他们追求真理的高尚志向。

尾联“试论西河易,离群何所如”,写两人在讨论《周易》时,感到孤独寂寞,不知如何是好。“试论西河易”,是说两人尝试着谈论《周易》中的哲理。“离群何所如”,是说离开这样的群体,将无处可去。这两句既表明了两人在探讨学术问题时感到孤独寂寞,又表达了他们追求真理的高尚志向。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感情真挚深沉,表现了作者与友人戚可大兄弟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