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江上雁,离翼隔云天。
未结芳兰佩,空歌伐木篇。
苇残人已远,潮去鲤难传。
独下徐君榻,清辉共月眠。
【注释】
- 徐子: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徐承(字子陵),曾隐居于富春江畔。金山:山名,在今浙江杭州西南。
- 迢迢:远貌。
- 雁:这里借指书信。
- 离翼隔云天:形容书信被阻隔,不能传递。
- 芳兰佩:指用香草制成的佩饰。
- 伐木篇:指《伐木诗》,是古代楚国的一首民歌,作者不详。
- 苇残人已远:芦苇枯败,人已经离去。
- 潮去鲤难传:潮水退去,鲤鱼难以传递消息。
- 独下徐君榻:独自一人来到徐子(即徐承)的床上。
- 清辉共月眠:月光如洗,与徐子共度良宵。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追徐子(即徐承)到金山,但未得会面,只能空发感叹。全诗以抒情为主,通过写景寄情,表达了诗人对徐子的深情。
首联“追徐子直至金山不及”,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诗人追求徐子的目的和结果,即无法追上他,表达了诗人的失落感。
颔联“迢迢江上雁,离翼隔云天”中,“迢迢”、“离翼”等词,生动地描绘了江上大雁南飞的景象,以及它们因离群而感到孤单无助的状态。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徐子深深的思念之情,又反映了两人之间因距离而产生的隔阂和孤独。
颈联“未结芳兰佩,空歌伐木篇”,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遗憾与无奈。诗人未能为徐子送上香草佩饰,只能空吟《伐木诗》(即《诗经·小雅·伐木》中的一首诗)。这句诗不仅揭示了诗人与徐子之间的距离,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之深。
尾联“苇残人已远,潮去鲤难传”,则以自然景物作比喻,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芦苇枯败,意味着人已离去;潮水退去,使得鲤鱼难以传递消息。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徐子深切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两人之间难以逾越的距离。
末联“独下徐君榻,清辉共月眠”,则是对全诗的总结与升华。诗人独自来到了徐子(即徐承)的床上,共同欣赏着月光下的美景,仿佛融入了彼此的世界。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徐子的思念之情,也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与默契。同时,月光的清辉也成为他们共享的美好时光的象征。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抒情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徐子的深深怀念与不舍之情。诗人运用细腻的语言、优美的意象以及对自然景色的巧妙描绘,使整首诗富有韵味与美感。同时,诗歌中的哲理意味也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