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三度金山过,图报君亲总未能。
磐石隐江清见底,濯缨无路愧山僧。
【注释】
过金山:即《过金山》,是李白的名篇之一。“八年”句,意谓在唐玄宗天宝末年(755-756)诗人曾三次游金山寺,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报效君亲之愿。“磐石”,指江中的巨石,“隐”是隐藏的意思。“濯缨”,指在山中洗头发,这里指隐居生活。“愧山僧”三字是说,自己虽隐居山林,但内心仍感到愧疚,因为自己的行为与僧人不同。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杰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了他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开头两句:“八年三度金山过,图报君亲总未能。”意思是说诗人在唐朝天宝末年已经三次来到金山寺,但是始终不能实现报效君王、报答亲父的愿望。这两句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背景,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失望。
中间两句:“磐石隐江清见底,濯缨无路愧山僧。”意思是说,尽管诗人多次来到金山寺,但每次都只能看到那清可见底的江水,而无法像山僧一样洗去身上的污垢。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又反映了他对佛教的信仰和追求。同时,这两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愧疚感。
最后一句:“愧山僧”三字是全诗的总结,它既表明了诗人对世俗的无奈与失望,又体现了他对精神寄托的追求。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是李白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