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正衣冠坐讲堂,载歌棫朴兴洋洋。
碧梧日上群英合,丹桂风行六馆凉。
野马荡回周礼乐,春蚕缫就汉文章。
陶镕自愧浑无术,校阅宁辞累日忙。
《试六馆诸生喜而有作》是明代罗钦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两句“夙正衣冠坐讲堂,载歌棫朴兴洋洋”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庄重的场景,学生们在清晨整理仪容,坐在宽敞的讲堂内,歌声嘹亮如棫朴(一种树木)般欢快。第三句进一步渲染了学堂中生机勃勃的氛围,碧绿的梧桐叶在朝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第四联“野马荡回周礼乐,春蚕缫就汉文章。”则通过“野马”和“春蚕”这两个意象,象征着学问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第五句“陶镕自愧浑无术,校阅宁辞累日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学识的匮乏感到惭愧,同时他也乐于教导学子,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批改他们的作业**。
这首诗不仅是罗钦顺对教育场景的生动描绘,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与人生哲理。首先,从教育角度来看,这首诗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教育者的责任。通过“夙正衣冠坐讲堂,载歌棫朴兴洋洋”,诗人展现了一个充满朝气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热情和活力,如同树木在阳光下生长一般旺盛。其次,诗中的“碧梧日上群英合,丹桂风行六馆凉”形象地传达了知识传播的力量,以及学术氛围的和谐与美好。这不仅仅是对教学场景的赞美,更是对教师职责的认可——他们如同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诗人在诗中还体现了自己对教育的深刻理解。“陶镕自愧浑无术,校阅宁辞累日忙”反映了他对自身知识的不足感到羞愧。但另一方面,他也没有因此而放弃或逃避,而是选择积极面对,努力教导学生。这种态度体现了一种教育者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试六馆诸生喜而有作》不仅是一首描述教育场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丰富教育思想与人生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学习环境、师生关系以及教育意义的描绘,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