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阁藏山翠,深林独步馀。
鸟喧侵佛座,蜃吐捧禅居。
蓑脱朝耕罢,鱼敲夜梵初。
山扉谁为守,麋鹿卧前除。

【赏析】

此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二年(西元一〇七九年)。作者在普寺中,遥望海天一色,海鸥鸣叫,蜃气升腾,禅林幽静,山门无人把守,麋鹿自由自在的栖息于门前。全诗意境高远,语言清丽,富有情趣。

过海上普寺(其一)

丹阁藏山翠,深林独步馀。鸟喧侵佛座,蜃吐捧禅居。

注释:丹阁隐藏在青山翠谷之中,深林里独自漫步余留。鸟儿鸣叫,侵扰着佛座,海市蜃楼喷吐,守护着禅寺。
赏析:首联“丹阁藏山翠,深林独步馀”写普照寺的自然环境。诗人登上普照寺的丹阁,看到周围群峰耸立、绿树成荫、山青水秀,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不禁为这美好的景色所陶醉。然而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诗人却独自一人漫步在深林小道上。这两句既写出了普照寺周围的自然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之感。颔联“鸟喧侵佛座,蜃吐捧禅居”进一步描绘了普照寺的宁静与神秘。诗人看到山林中的鸟儿鸣叫,仿佛是它们在侵扰佛座;而海市蜃楼的升起,则给人一种仙境的感觉,仿佛是它们在捧着禅寺。这两联通过写鸟鸣和海市蜃楼的升起,营造出一种宁静、神秘、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尾联“蓑脱朝耕罢,鱼敲夜梵初”则描绘了诗人在普照寺附近农耕劳作的情景。诗人脱下蓑衣,开始耕作;夜晚时分,渔民们敲打着渔船准备捕鱼。这两句既展示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又反映了普照寺附近的宁静生活。最后以“山扉谁为守,麋鹿卧前除”收束全诗。诗人发现普照寺的大门没有人看守,于是感叹道:“是谁人在这里看守?”同时他发现有一群麋鹿悠闲地躺在寺前的草坪上休息,便感慨地说:“这些麋鹿也来这里享受宁静。”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于普照寺周围宁静生活的向往,又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