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军南下九秋时,江寇平来庙算奇。
不信土人传接驾,似闻天语诏班师。
闾阎稼穑真须问,水陆兵戈恐未宜。
东海细臣瞻巨斗,北枢终夜几曾移。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诗人在六军南下的九秋之季,看到南唐军队大胜江寇,认为南唐灭亡是天命所归,因而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但诗人又担心这种“天意”是否可信,因为南唐皇帝李煜曾传位于侄儿李煜,所以怀疑这是否就是上天对他的诏命。最后两句是说:江南水乡和江淮地区的人民生活困苦,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诗人对战争持反对态度,主张和平发展;然而北方的政权却要发动战争,这使诗人感到忧虑。

【答案】

①六军:指南唐的军队。②九秋:指秋季。③土人:指南唐人。接驾:指皇帝迎接大臣或使者等。④天语:指天命之言,这里指上天的意思。⑤闾阎:泛指民间。稼穑:指农事和农作物。⑥水陆兵戈:指水上和陆地上的作战。⑦东海:指江南地区。⑧北枢:指北方政权。终夜:一个晚上。几曾(jīng):曾经。

译文:

六军南下到了秋天的时候,江南的敌人被消灭了,庙算之才真是出奇啊!

不相信南唐的人们会将皇位传给侄子,似乎听到了上天的命令命令大军回师。

江南水乡和江淮地区的百姓真应该去问一问,水战和陆战都不应该发动啊。

北方政权要发动战争,这个夜晚到底有多少次转移过军队啊?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议论,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希望国家安定的思想感情。

首句“六军南下到九秋时”,点明时间是在秋季,六军南下,即指南唐军队北上灭掉南方诸国的战争。“九秋”指秋季,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也是农民最辛苦的时候。在这里用“九秋”来比喻战争的残酷,突出其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江寇平”,指的是江南地区的敌人被消灭了。

第二句“江寇平来庙算奇”,是说江南地区的敌人的消灭,使南唐朝廷的军事谋划达到了奇效。这里的“庙算”是指南唐朝廷制定的军事策略。“奇”字在这里表示出乎意料之外,出奇制胜的意思。

第三句“不信土人传接驾”,意思是说不相信南唐人会把皇位传给儿子。“土人”指南唐人,“接驾”指皇帝接见大臣或使者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相信南唐人会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相信上天已经将皇权传给了儿子。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

第四句“似闻天语诏班师”,意思是说仿佛听到了上天的旨意,要大军回师。“诏书”指天子的命令,“诏”即“圣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像听到上天发出的圣旨,要大军回师。这里运用反诘的手法,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观点。

第五句“闾阎稼穑真须问”,意思是说江南的水乡和江淮地区的百姓真应该去问一问,水战和陆战到底应该发动吗?这里的“闾阎”指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稼穑”指农事和农作物,是农民的主要生产活动。“问一问”是说去向老百姓询问一下,让他们了解情况。这里运用设问的手法,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第六句“水陆兵戈恐未宜”,意思是说水战和陆战都不应该发动啊。这里的“兵戈”指战争,是战争中所使用的武器和兵器。“未宜”指不适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水战和陆战都不应该发动啊。作者认为,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反对发动战争。

第七句“东海细臣瞻巨斗”,意思是说北方政权要发动战争,这个夜晚到底有多少次转移过军队啊。这句中的“东海”指江南地区,“细臣”指朝中小官,“瞻”是瞻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北方政权要发动战争,这个夜晚到底有多少次转移过军队啊。作者认为,由于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反对发动战争。

第八句“北枢终夜几曾移”,意思是说北方政权要发动战争,这个夜晚到底有多少次转移过军队啊。这里的“北枢”指朝中大权者,“终夜”指整夜、通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北方政权要发动战争,这个夜晚到底有多少次转移过军队啊。作者认为,由于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反对发动战争。

这首诗通过议论和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前四句叙事,后两句议论。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在结尾处加以总结。作者认为,南唐军队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南唐朝廷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而北朝军队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发动了不必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他希望南唐统治者能够顺应天命,不要发动战争,让江南地区的人民安居乐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