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约杳不遂,栖栖东岱麓。
官舍钥重门,一月成幽独。
日出步小园,日暮空斋宿。
永言怀故人,漳流结茅屋。
昔别树无花,绿阴生夏木。
君常儿女婴,余且浮名逐。
举头望名山,怅然伤尘目。
出处决何时,早欲脱羁束。
却向此山游,逍遥双白鹿。

望山怀张仲友山人

宿约杳不遂,栖栖东岱麓。

官舍钥重门,一月成幽独。

日出步小园,日暮空斋宿。

永言怀故人,漳流结茅屋。

昔别树无花,绿阴生夏木。

君常儿女婴,余且浮名逐。

举头望名山,怅然伤尘目。

出处决何时,早欲脱羁束。

却向此山游,逍遥双白鹿。

注释:

宿约杳不遂,栖栖东岱麓。

官舍钥重门,一月成幽独。

日出步小园,日暮空斋宿。

永言怀故人,漳流结茅屋。

昔别树无花,绿阴生夏木。

君常儿女婴,余且浮名逐。

举头望名山,怅然伤尘目。

出处决何时,早欲脱羁束。

却向此山游,逍遥双白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东岱隐居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张仲友山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全诗以“望山”为线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首联“宿约杳不遂,栖栖东岱麓。”表达了诗人与张仲友山人未能如期相见的遗憾。诗人在东岱隐居期间,一直期待着与张仲友山人的相会,然而最终未能如愿,只能孤独地栖息在这片土地上。这一联既表现了诗人的无奈与失望,又透露出他对友情的珍视和执着追求。

颔联“官舍钥重门,一月成幽独。”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由于官府的限制,诗人无法自由地进出官舍,只能在一个月内独自生活。这种孤独的生活状态使得诗人更加渴望与张仲友山人的相聚。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诗人的现实处境,也反映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反抗。

颈联“日出步小园,日暮空斋宿。”则是诗人在隐居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每天早晨在小园里散步,傍晚则在空荡荡的书房中过夜。这一联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闲适生活的留恋。

尾联“永言怀故人,漳流结茅屋。”则将诗人的思绪引向了过去的美好时光。他常常怀念与张仲友山人的友情,那些美好的回忆如同漳水般流淌在他的心中。同时,他也感慨自己如今只能寄居在简陋的茅屋之中,过着清贫而孤独的生活。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也反映了他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二句“昔别树无花,绿阴生夏木。”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诗人回忆起过去与张仲友山人在树下相聚的情景,那时树上没有花朵,只有绿荫蔽日。如今,虽然树木已经长出了花朵,但再也见不到张仲友山人的身影了。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也透露出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留恋。

整首诗以“望山”为线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诗中的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描绘,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友情的怀念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中的意象和象征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它注重情景交融的手法。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这种手法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内涵。

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以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使其产生了共鸣和思考。这种艺术感染力使得诗歌成为了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