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何太急,轻舟去不还。
卷帘翻素练,背棹失青山。
村径炊牛饮,歌声杂鸟蛮。
白云岩叟在,踪迹杳难攀。
【注释】 1.溪上:溪流边。2.素练:白色的绢。3.棹:船桨。4.炊牛饮:指村民在村口用竹筒盛水烧煮牛肉,人们围坐而饮。5.歌声杂鸟蛮:指山中少数民族的山歌,声音混杂在鸟儿的鸣叫声中。6.岩叟:指隐士、僧人或道士。7.踪迹杳难攀:指隐士的踪迹难以寻觅。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诗人自洛阳至湖南途中,行经湘江时所作。诗中通过写景和叙事,表现了山水之美及旅途之艰险。全诗以舟为线索,首联描写急流险滩,次联写卷帘观水,三联写村野景色与渔人生活,末联写隐士之难寻。
“水流何太急,轻舟去不还。”这是全诗的开笔。诗人首先描写了急流险滩的景象。水流湍急,一望无垠,令人感到一种紧迫感。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感受,而是巧妙地从视觉的角度来写。他选择了两个形象来描绘这种情境:“急”字和“去不还”字。这两个字既表达了诗人对流水速度的感受,又暗示了诗人对于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的思考。在这里,“去”字不仅仅是指离开一个地方,更有一种即将踏上一段未知旅程的意思。同时,“去不还”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此行的不确定感。
“卷帘翻素练,背棹失青山。”第二句承接第一句中的“急”和“去不还”,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急流中的情景。他卷起帘子,看到了白练般的流水;背对着桨,似乎已经失去了对前方方向的感觉。这里的“卷帘”、“翻素练”和“背棹”都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他通过这些动作来表达自己在急流中的感受。同时,“素练”和“青山”也都是形象的比喻。
“村径炊牛饮,歌声杂鸟蛮。”第三句继续描述诗人在急流中看到的情景。他在村口看到了正在用竹筒盛水烧煮牛肉的人们,他们围坐一起,边喝酒边唱歌;山里的鸟儿在歌唱,给这个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气。这里的“村径”、“牛”、“歌声”和“鸟蛮”也都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他通过这些细节来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同时,这些细节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氛围。
“白云岩叟在,踪迹杳难攀。”最后一句则是点明主题。诗人在此处提到了“白云岩叟”,这可能是一位隐士、僧人或道士。他的踪迹难以追寻,给人一种神秘而又遥远的感觉。这里的“踪迹”指的是隐士的生活状态,而“杳难攀”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士的向往之情。
整首诗以舟为线索,通过描绘急流、卷帘、背桨、炊牛饮、歌声、白云岩叟等多种景象和事件,展现了山水之美及旅途之艰险。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和画面感。同时,诗人还通过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