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发虹梁门,暝投渔矶路。
春水半篙绿,褰裳不可渡。
溪深烟复深,遥遥辨庭树。
【注释】
旦:早晨。虹梁门:虹县的城门名。渔矶路:地名。
绿:指水面。褰裳:提起衣裳。
溪深烟复深:水深而烟浓,看不到岸上。
亭:小凉亭。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行旅诗。首句写晨发江口,次句写傍晚投宿渔亭,三四句写江边景色,五六句写渔亭附近景色,七八句写渔亭之景。全诗描绘出一幅春江行旅图。
第一、二句是叙事,“旦”点明时间,“暝”说明地点。“虹梁门”为虹县(今江西南昌)的城门,“渔矶路”为通往渔亭的路。这两句交代了作者在清晨离开县城,傍晚来到渔亭歇宿。
第三、四句是写沿途所见之景。“春水”指江水的水位,“半篙绿”形容水位上涨,已到小腿肚处。“褰裳不可渡”意谓江水涨得太高了,提起衣裳也无法渡过去。这两句描写了江南春汛时的特有景色。诗人站在江边,只见江水上涨,水位已及小腿肚,而江面上却看不到岸边的树木,只能远远地看见几棵庭树依稀可辨。“春”字既写出了季节,又写出了江水上涨的情况。
第五、六句是写渔亭附近的环境。“溪深烟复深”是说由于江流湍急,两岸峭壁林立,所以水深而烟也浓;“遥遥”是说由于江流湍急,两岸相隔远,看不见岸边,只能远远地看到几棵树木。这两句描写了渔亭附近的环境,表现了渔人在江边劳作的艰辛。
最后两句是写渔亭本身。“亭”字表明了写作的对象——渔亭。“烟树”即“庭树”,指江边的树木。这两句写渔人停船后所见的景色,“烟树”与前文“烟复深”照应,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恶劣和渔人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