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鸟知惊弹,伤鱼巳远罾。
鸿心元矫矫,虫羽故䎖䎖。
趋舍宁无定,升沉固不恒。
长歌聊自适,休吊剡溪藤。
【注释】
安平署中述怀:安平是汉代郡名,在今河北省衡水市西南。汉时置安平县,属冀州。后改为安平国,治所在安平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及天津一带。
五十六韵:唐宋人写诗讲究对仗,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和八句的绝句,要求中间四句或六句押韵,所以每首诗要押一定数量的韵。此诗共五十六句,押韵的数量应为五十六,而实际上只押了三十八个韵,故称“五十六韵”。
宿鸟知惊弹:鸟儿被惊动了就会飞走,这里指诗人听到了琴声,感到惊讶。
伤鱼巳远罾(zēng):意思是说鱼儿因为受到惊动已经逃之夭夭了。
鸿心元矫矫:大雁飞行的时候,它的心志高远;这里用“鸿”来比喻自己的心志高远。
虫羽故䎖䎖:意思是虫子的翅膀虽然柔弱,但它仍能飞上天空,这里用“虫”来比喻自己有才华,但未得到重用。
趋舍宁无定,升沉固不恒:意思是说无论是追求还是放弃,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长歌聊自适:意思是说可以唱一首长长的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休吊剡溪藤:意思是说不要悲伤,不要哀叹。
【赏析】
此诗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这首诗是作者任济州司仓参军时作,当时作者心情抑郁,于是借酒消愁,写下此诗。诗人运用典故抒发自己的心情。
首联:“宿鸟知惊弹,伤鱼巳远罾。”诗人以“宿鸟”“伤鱼”作为起兴,说明诗人听到琴声之后的反应。宿鸟因惊而飞,这是对琴声的应和;伤鱼因惊而逃,也是对琴声的应和。
颔联:“鸿心元矫矫,虫羽故䎖䎖。”诗人以“大雁”与“虫子”作为比兴,表达了诗人的心志远大,但是才气未得施展,只能空有一腔热血。这里的“虫”指的是蝉。
颈联:“趋舍宁无定,升沈固不恒。”诗人以“趋舍”“升沈”作为起兴,表示自己对于仕途的追求是不定的,对于命运的把握也是不定的。这里的“趋”指追求,“舍”指放弃。
尾联:“长歌聊自适,休吊剡溪藤。”诗人以“长歌”作为起兴,表示自己通过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里的“休”是罢免的意思。“剡溪藤”,是指晋代陶渊明退隐后所居住的地方。这里诗人以“剡溪藤”作为结尾,表明自己不再为官,而是选择归隐。
这首诗以“琴声”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失望和厌倦,最后选择了回归自然,过上了隐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