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风吹雨昼生凉,雨后登临野兴长。
两岸柳摇新涨绿,隔湖云压暮山苍。
松关杳霭归禅衲,荻港依稀出钓航。
散步却嫌双屐短,且从孺子和沧浪。
【诗句注释】
湖亭晚兴 —— 即《湖亭夕景》。
梅风:梅花盛开时节的春风。
生凉:凉爽之意。
雨后:雨过天晴之后。登临:登上高处。
野兴长:野外游兴无穷。
两岸:泛指湖的两边。
柳摇新涨绿:岸边垂柳因新涨的湖水而摇曳生姿,显得更加青绿。
隔湖云压暮山苍:隔着湖水,云雾在暮色中显得苍茫。
松关:指山间的松林。杳霭:幽深迷茫。归禅衲:返回寺院修行(衲是僧人所穿的僧衣)。
荻港:水边芦苇丛生的港口。依稀:隐约可见。出钓航:指渔民捕鱼归来。
散步却嫌双屐短:散步时觉得两脚踏着的木屐不够长,表示行走不便。
双屐:两脚踏着的木屐。沧浪:这里指宽阔的江河,也可以理解为“沧海”。
【译文】
梅风吹动春意盎然的风雨,给大地带来清凉。
一场春雨过后,人们登高远望,心情愉悦。
湖边的杨柳随风摇曳,新涨的湖水映衬着它们更显翠绿。
隔着湖水的云雾笼罩下的山峦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苍茫一片。
山间松树林幽深迷茫,仿佛是回归寺院修行的人。
芦苇丛生的港湾隐约可见渔民捕鱼归来的身影。
散步时觉得两脚踏着的木屐不够长,表示行走不便。
不如跟随那些儿童,在宽阔的大江中游泳嬉戏吧!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丰七年(1084)春,作者在徐州任知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刚由杭州移守徐州,他面对徐州的自然风光和当地风俗人情,触景生情,写下此诗。
首联“梅风吹雨昼生凉”,以风为媒介,将春天的气息带入到读者的脑海中。梅风吹动春意盎然的风雨,给大地带来清凉。一场春雨过后,人们登高远望,心情愉悦。诗人用“梅风吹雨”来渲染氛围,既点明了时间是在春日里,也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愉悦之情;“昼生凉”,不仅写出了天气转暖,也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颔联“两岸柳摇新涨绿,隔湖云压暮山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湖边的杨柳随风摇曳,新涨的湖水映衬着它们更显翠绿。隔着湖水的云雾笼罩下的山峦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苍茫一片。这两句通过对色彩、动静、高低、远近的描写,把诗人所见的美景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之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颈联“松关杳霭归禅衲,荻港依稀出钓航”,则通过描写山水之间的景色来表现诗人的心境。山间松树林幽深迷茫,仿佛是回归寺院修行的人。芦苇丛生的港湾隐约可见渔民捕鱼归来的身影。这两句通过对山林之寂静与渔舟往来的情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尘世的淡泊之心。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归禅衲”“出钓航”等词语来表达自己对于名利看淡、追求精神境界的态度。
尾联“散步却嫌双屐短,且从孺子和沧浪”则是诗人在自然之美中寻找心灵寄托的结果。散步时觉得两脚踏着的木屐不够长,表示行走不便。不如跟随那些儿童,在宽阔的大江中游泳嬉戏吧!这两句通过对比儿童与诗人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同时,这也是诗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即在面对自然之美时,应该放下功利之心,才能更好地感受和领悟其中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