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过元宵顿觉除,残筵却是赏灯初。
楼台月破寒云尽,村巷泥干宿雨馀。
小学再宽儿节假,病乡那废古方书。
金莲殊遇能忘得,忧国深怀苦未舒。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此题考核内容为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作答时需要先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最后指出其在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1)

“闷过元宵顿觉除”:诗人在元宵节这一天心情郁闷,但节日过后心情就舒畅了。元宵节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节日之一,人们欢聚一堂,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放烟花,喜气洋洋;但是,诗人却因疾病而未能与亲人共度佳节,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心情十分难受。“顿觉”,一下子觉得,一下子感觉到。“除”,指元宵节过后。“病亦稍退”:病情也稍微好转些了。“辄复用前韵自述”:随即又用前韵写了一首诗来自我陈述。

(2)

“闷过元宵顿觉除,残筵却是赏灯初。”:元宵节过后,我的心情突然舒畅了许多,虽然还有点不舒服,但已经不像原来那样郁闷了。然而,尽管节日的气氛已过去,但我依然不能摆脱心中的郁闷。

(3)

“楼台月破寒云尽,村巷泥干宿雨馀”:月亮从楼台的缝隙里露出来,把夜幕中的寒云驱散了。村里的小巷里的泥土干了,昨晚的雨水也已经流走。这两句写景,描写出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向往,同时也可以反衬出自己的孤独与无助。

(4)

“小学再宽儿节假”:我的小学教育再次得到放宽,孩子可以放假了。这句反映了作者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5)

“病乡那废古方书”:家乡的医疗条件仍然很落后,我仍要努力学习古代的医学知识。这句反映了作者对故乡人民的关心之情。

(6)

“金莲殊遇能忘得,忧国深怀苦未舒”:金莲(指妻子)对我非常照顾,使我暂时忘记烦恼。但是,我心中仍然深深忧虑着国家的命运,这种忧虑一直无法排遣。这句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赏析】

本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通过写自己因病不能参加春节闹元宵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与忧愁。全诗语言平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能真切地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首联“闷过元宵顿觉除”,诗人在元宵节这天心情郁闷,但节日过后心情就舒畅了。元宵节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节日之一,人们欢聚一堂,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放烟花,喜气洋洋;但是,诗人却因疾病而未能与亲人共度佳节,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心情十分难受。“顿觉”,一下子觉得,一下子感觉到。“除”,指元宵节过后。“病亦稍退”:病情也稍微好转些了。“辄复用前韵自述”:随即又用前韵写了一首诗来自我陈述。

颔联“楼台月破寒云尽,村巷泥干宿雨余”。元宵节过后,我的心情突然舒畅了许多,虽然还有点不舒服,但已经不像原来那样郁闷了。然而,尽管节日的气氛已过去,但我依然不能摆脱心中的郁闷。

颈联“小学再宽儿节假”,“小学”代指儿子,因为诗人的儿子此时正在假期之中,诗人在病榻上还不忘关心儿子的假期生活,可见诗人对家庭的感情之深。“泥干宿雨馀”:宿雨已经干涸。“病乡那废古方书”:家乡的医疗条件仍然很落后,我仍要努力学习古代的医学知识。这句反映了作者对故乡人民的关心之情。

尾联“金莲殊遇能忘得,忧国深怀苦未舒”,金莲(指妻子)对我非常照顾,使我暂时忘记烦恼。但是,我心中仍然深深忧虑着国家的命运,这种忧虑一直无法排遣。这里,诗人以“金莲”(妻子)的“殊遇”喻自己国家的“忧患”,以妻子对自己的照顾喻国家对自己的关怀。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因病未能参加节日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变化,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家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国家的深切忧虑。诗中的语言平淡朴实,不事雕琢,却能真切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感深沉,给人以深刻的艺术震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