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都忘大隐名,当时士类仰仪刑。
词源浩瀚倾三峡,学术分明本六经。
尽有声华谐物议,更无形迹笑山灵。
可怜故里蒲轮道,岁岁春风草自青。
【注释】
1.徵士:古代对有学问而隐居山林的人的称呼。吴康斋与弼:即吴康斋,字与弼,号退庵,明末文学家、诗人。
2.小隐都忘大隐名:指隐居于山林之中的人忘记了朝廷中人的身份和地位,他们过着清贫的生活,不问世事。
3.仪刑:法度和榜样。
4.词源浩瀚倾三峡:形容学问渊博,像江水一样广阔,足以淹没整个三峡。
5.学术分明本六经:意指学术观点清晰明了,符合《六经》之教。
6.物议:舆论。
7.形迹:行为举止,指个人品行。
8.蒲轮道:指皇帝赐的御路。
【译文】
你虽然是一位隐士,但在当时却受到众多读书人的仰慕。你的学问如江河一般浩荡无边,你的观点明确,完全符合儒家经典。你既有名声又有才华,能够和众人和睦相处,更没有违反自然的行径。可惜你在故里已经去世多年,但你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每年春风来临的时候,草儿都会重新焕发生机。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吴康斋的诗。吴康斋是明末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一生淡泊名利,不追求功名利禄,隐居在家乡山野间。此诗就是作者怀念吴康斋而作。
首联“小隐都忘大隐名”,意思是说即使是隐居于深山之中的人,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本名和身份,他们也会关注时世,关心国家大事。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吴康斋的敬佩之情。
颔联“当时士类仰仪刑”,意思是说当时的读书人都仰望吴康斋这样的学者作为榜样。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吴康斋的高度评价和敬仰之情。
颈联“词源浩瀚倾三峡”和“学术分明本六经”,分别赞美了吴康斋的学问和思想。他认为吴康斋的学问如江水般浩荡,他的思想和观点完全符合《六经》之教,这体现了他对吴康斋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尾联“尽有声华谐物议,更无形迹笑山灵”,意思是说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成就和名声,而且他的言行举止都符合自然规律,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吴康斋的道德品质的肯定和赞扬。
这首诗通过对吴康斋的赞美,表达了对隐士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它鼓励人们要像吴康斋一样,淡泊名利,关注时事,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注重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