蓐食鸣鸡晓,空山啼鸟春。
远钟何处寺,残月独行人。
书剑嗟黄发,江湖起战尘。
南游未得意,北望正凝神。

《顺昌道中》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对应的译文:

一、诗句释义

  1. 蓐食鸣鸡晓:“蓐食”指的是早餐,而“鸣鸡”则是指报晓的公鸡。这句诗描述了清晨时分,听到公鸡报晓声,人们开始准备早餐的情景。

  2. 空山啼鸟春:“空山”意指空旷的山谷,没有其他人烟。而“啼鸟”则是春季山谷中的鸟儿在歌唱。这句诗描绘了春天里,鸟儿在山谷中自由啼唱的画面。

  3. 远钟何处寺:“远钟”指的是远处传来的钟声。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寺庙中悠扬钟声的向往,以及对于远离尘世喧嚣的渴望。

  4. 残月独行人:“残月”指的是即将落下的月亮,而“独行人”则是指独自一人在路上行走的人。这句诗描绘了夜晚独自行走在道路上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孤独与寂寞。

  5. 书剑嗟黄发:“书剑”指的是书籍和宝剑,象征着文人的学识和才能。而“嗟黄发”则是感叹自己的年岁已高,头发已变白。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感慨,以及对才华未展的无奈。

  6. 江湖起战尘:“江湖”指的是广阔的水域和陆地之间的交界处,也常用来比喻社会动荡或政治纷争。而“战尘”则是指战争带来的尘埃。这句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的社会景象,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7. 南游未得意:“南游”指的是向南旅行或探索,而“未得意”则是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或成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南方之旅的期望,以及对未取得成就的遗憾。

  8. 北望正凝神:“北望”指的是向北望去,眺望远方。而“正凝神”则是形容全神贯注地凝视远方。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凝视北方的景象,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许和对过去的反思。

    二、译文

    清晨,听到公鸡的鸣叫,人们开始准备早餐。空空的山谷传来小鸟的啼叫声,春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远处传来的钟声在呼唤人们走向寺庙,而我在月光下独自行走,感受着孤独和寂寞。我感叹自己的年岁已高,才华未展,只能在江湖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我一直向南旅行,希望能够有所收获,但现在还未得到我想要的结果。我常常向北望去,凝视着那个遥远的目标,期待着未来的到来。

    三、赏析

    此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各种感受和思考。首句“蓐食鸣鸡晓”便点明了时间是在黎明时分,通过描述公鸡的叫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随后,诗人将视线投向了远方,“空山啼鸟春”一句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

接下来的句子,“远钟何处寺”透露出诗人对于精神寄托的追求。他渴望在繁忙的生活之外,找到一处静谧的地方,让心灵得以休息。而“残月独行人”则展现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的孤独感,月光下的行走更添了一份凄凉与坚韧。

在诗的前半部分,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示了自己内心的变化和成长。然而,随着诗歌进入后半段,主题逐渐转向了对未来的展望和对现实的不满。“书剑嗟黄发”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而“江湖起战尘”则揭示了诗人所处的动荡时代背景,使他感到迷茫与无助。

最后两句“南游未得意”和“北望正凝神”分别体现了诗人在南方和北方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南游未能如愿以偿,而北望则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这两句既是对个人境遇的写照,也是对整个时代的反思和批判。

这首诗通过对旅途中所见所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追求,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与反思,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它不仅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